企业社会的责任国外文献的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企业社会的责任国外文献的探讨
摘 要:侧重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国外文献进行汇整和梳理,明晰西方学界企业社会责任之研究现状,特别是行销领域研究的后果变量,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文献依据,亦供后续研究者参考,并为企业广泛地实践社会责任,推行其商务和行销活动提供启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研讨;意涵;衡量;后果变量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06.026
0 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思想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Oliver Sheldon于1924年在著作《管理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中最早将道德因素带入商业管理领域,认为社会与社区是管理最主要的责任。Merrick(1932 )进而指出,企业是社会体系的一环,应该追求整个社会机构的最大利益,因此需善尽社会责任。Bowen(1953)最早界定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后,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一个被关注的问题(Carroll,1999)。Levitt (1958) 担心重视社会责任的结果会减损企业获利。尽管有Levitt的警告,但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却越来越大。学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从20世纪70年代快速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继而从提出概念、给予定义、界定范畴、建立架构到分析与应用。在企业界,诸多跨国公司正广泛地实践企业社会责任,以推行其全球性商务活动。超过90%全球财富 500 强企业均明确公开倡议企业社会责任,且有一半以上公司发布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指定高阶管理人员负责相关活动的推动(Luo Bhattacharya,2009)。
可见,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备受学术界与企业界瞩目的焦点议题,如何透过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使得企业和社会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值得探讨且不容忽视的课题。本文尝试对国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汇整和梳理,以明晰西方学界企业社会责任之研究现状,为今后的深入探讨提供理论基础和文献依据,亦供后续研究者参考。
1 企业社会责任的意涵
1.1 Bowen(1953)之意涵
Howard R.Bowen在所著《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Business)一书中,提出“企业主对社会的责任为何?”的质疑,他认为企业是权力与决策的中心,且企业之行动与社会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的义务是追求所有符合社会价值观与满足社会的所有活动”。早期的概念都是在社会责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SR),而Bowen的价值观视为初步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概念,尔后便有众多学者纷纷投入此相关议题进行探讨及定义,Bowen也因此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
1.2 Davis (1960)、Frederick(1960)之意涵
20世纪60年代,承续 Howard (1953)提出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开始广泛地被研究,并找寻企业社会责任更清楚明确的定义,其中包括有 Davis 、Frederick等学者。
Davis (1960)认为,企业的力量与企业社会责任具有密切关系,也特别强调两者的关联性,并提出“企业社会责任铁律(The Iron Low of Business)”概念,认为企业必须为他们的行动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认为因为企业拥有许多资源进而影响社会,所以企业应该对企业发展的过程负有对应的社会责任。Frederick (1960)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于生产营运过程中,应以提升社会福利为主,管理者同时应监督整体企业之运作,而符合社会所期许之目标。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该以增加社会福利为主旨。
1.3 Friedman (1970)之意涵
20世纪70年代,此时期的观点开始从社会转至企业利益上。Friedman (1970)发表《企业社??责任就是增加利润》和《资本主义与自由》中指出,企业是股东的私产,企业的唯一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获得利润极大化,但应符合道德的最低规范。
1.4 Johnson (1971)之意涵
Johnson (1971)则提出CSR 定义的四个传统观点,指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还会考虑到员工、供应商、本地社区和国家,而不只是股东利润极大化;企业社会责任视为长期利润最大化;第三是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是多重目标,而不是利润最大化;第四是排序观点,企业目标都有顺序,企业达到自己利润目标,就可以从事社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