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教案.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肺动脉高压的诊治进展;为什么要早期诊断、治疗肺动脉高压;小黄今年24岁,自幼体弱,参加体育运动时常气短,最近感冒后气管会发出哨声,曾被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哮喘“,最终无法参加体育考试。直至就职某公司体检时,心电图查出现“T波倒置”等不正常现象,随后小黄先后在上楼梯、泡温泉、赶火车以及在云南高原地区游玩时,出现了晕厥,最终入住北京阜外医院,确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PAH),心功能诊为三级,几乎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大部分PAH患者起始治疗时病情已较严重;延误PAH的治疗严重影响患者存活率;PAH患者起始治疗时心功能分级越差,生存率越低;PAH患者起始治疗时6分钟步行距离越短,生存率越低;早期诊断可延长PAH患者的存活期;早期治疗可延长PAH患者的存活期;早期干预、治疗、定期评估可延缓或逆转疾病进展;早期诊断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定 义 ;1891 Romberg首先报道1例病理不能解释的肺动脉高压
中心静脉导管技术的诞生--里程碑
联邦德国Werner Forssmann 1929年报道,在尸体上成功地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Forssmann把针插入自己的左尺窝,送入1根4F导管进入自己的心脏,接着走过几段楼梯至放射科鉴定导管位置。
; 1956年,三位学者以其静脉技术的领先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协和医院黄宛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心导管检查术。
1962年胡旭东教授和方圻教授《心导管检查术》
1980年陈灏珠教授《心导管术的临床应用》
1993年程显声教授《肺血管疾病学》
1997年陈文彬教授和程德云教授《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2007年陆慰萱教授和王辰教授《 肺循环病学》
科技攻关专题:“7.5”——“11.5”;近几年对肺动脉高压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在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及治疗上都取得了不少的进步
2003年 第三届世界肺动脉高压研讨会
2004年 ACCP 美国胸科医师学院
2004年 ESC 欧洲心脏病学协会
2013年尼斯世界肺动脉高压研讨会
;存在问题;;二、 肺动脉高压的定义;诊断标准;
动脉型肺动脉高压(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 ):是指孤立的肺动脉血压增高,而肺静脉压力正常,主要原因是肺小动脉原发病变或其他的原发疾病而导致的肺动脉阻力增加。
诊断PAH,除了上述PH的标准之外,尚需满足肺小动脉楔压≤15mmHg,肺血管阻力3Wood单位及心排血量正常或降低三个条件。;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
是肺动脉高压的一种,指没有发现任何原因,包括遗传、病毒或药物而发生的肺动脉高压,并需排除肺静脉压力增高。
过去被称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PPH)
;随着对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病理和病理生理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及临床治疗的需要,近年对其做了多次修订,现修改为五类。
与以前分类最大的不同是第一类——动脉型肺动脉高压,是当今关注的焦点,也是药物治疗取得重大进展的领域。;;;肺动脉高压(PAH)是指孤立的肺动脉血压增高 ,而肺静脉压力正常
主要原因是小肺动脉原发病变或其他相关疾病导致肺动脉阻力增加
表现为肺动脉压力升高而肺静脉压正常
;Inpatient incidence of pulmonary hypertension in Fuwai ovascular Hospital in 1996-2005;四、诊断流程;;(一)临床怀疑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的高危人群;(1)既往史: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HIV感染史、减肥药物治疗史、肝病及贫血等都是肺动脉高压病因分类的重要线索。
(2)个人史:有无危险因素接触史,如印刷厂和加油站工人接触油类物品、HIV感染、同性恋、吸毒及染发剂等特殊接触史。
(3)婚育史:女性要注意有无习惯性流产史,男性要注意其母亲、姐妹等直系亲属有无习惯性流产等病史。
(4)家族史:家族有无肺动脉高压患者至关重要,有无其他家族遗传性病史对于发现新的危险因素、帮助诊断分类亦具有重要意义。
;2.症 状;临床怀疑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的症状;临床经过大致分三个阶段;3.体 征;临床怀疑肺动脉高压——肺动脉高压的临床体征;与肺动脉高压相关疾病的特殊体征往往可提示诊断;4.辅助检查; 肺血表现:肺血
增多,肺门血管
影增粗,周围血
管纤细
右心房、右心室
肥大
肺动脉段突出;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早期筛查PH的有效手段;;(二)肺动脉高压的证实;右心导管检查;钙拮抗剂治疗肺动脉高压可能引起以下副作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