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高中生的厌学情绪分析及对策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留守高中生的厌学情绪分析和对策研究
关传军
(六安市新安中学 电子信箱:guanchuanjun@163.com)
摘要:社会一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及教育,这些留守儿童上高中后关注度相应的降低了,实践中,留守高中生也存在着不少心理问题,其中最典型的应该属于厌学。经过多年的调查了解,发现留守高中生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在农村普通高中尤为普遍。导致厌学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因素、社会风气以及学生本人的意志力等方面,因此,帮助留守高中生克服厌学心理,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是高中班主任一项刻不容缓的责任。
关键词:留守高中生;厌学情绪;班主任
一、定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部分农村人口外出打工,致使一部分儿童留守在老家,形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的界定,范先佐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1]。江荣华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 岁以下的孩子[2]。丁杰、吴霓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 岁)[3]。
可以看出,关于留守儿童概念,有三个因素需要把握,一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二是孩子留守老家,三是16周岁以下的孩子。
而这些留守在家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在初中毕业后,有一部分进入高中学习,如果他们继续留守,实际上就形成了留守高中生。依照我国法律,这部分留守高中生,还是未成年人,而且他们正处在青年前期,思想人格还没有完全形成,还处在变化阶段,可塑性很强。因此关爱留守高中生,让他们健康成长,也是至为重要的一件事。
二、问题的提出
笔者所在一所寄宿制农村普通高中,有不少学生就属于留守高中生。2012年担任了一个班的班主任,班级68人,大多来自当地农村,约占98%。经过初步调查摸底,班级同学中属于留守学生的就有42人,约占62%,调查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也基本类似,随着了解的深入,发现有不少一部分留守高中生都或多或少存在厌学情绪,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上进心。具体表现为,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马虎或者不做,课下打上网游戏,考试成绩差,前途感渺茫等等。
三、厌学情绪原因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梳理,除了对已经读了九年书感到劳累外,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由于这些孩子大多从很小的时候就留守家庭,和父母分离,长期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要么是过度宠爱,要么过早承担生活重任,再加上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久而久之,就形成任性,不听说教,产生厌学情绪。
同时,因为父母在外务工,家庭收入增加,条件改善,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父母们往往在金钱上过度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潜意识觉得钱来得容易,这也是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由于我校属于农村普通高中,招收的生源中考生分数普遍较差,是当地几所重点高中录取以后的生源。这些招进来的高中生,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初中的底子薄,知识掌握的不牢,学习习惯也不好。他们心里也明白,在这样的高中想考上理想的大学难度较大,既然升学的几率不大,学习的劲头就不足,于是就产生厌学。
(三)社会风气影响
由于这些学生对外界的了解,看到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新的“读书无用论”出现了,再一次的刺激着他们的脆弱的防线。另一面社会风气、社会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灵。再加上网络和游戏对孩子的吸引力,诱发着学生厌学、逃学。
(四)学生自身不够坚强
当然,上面分析的都是外因,真正起作用的是孩子自身。由于长期留守,心中积压的情绪长期达不到宣泄,造成情绪不稳定;由于缺乏沟通交流,这些同学性格往往较为孤僻,甚至有一种自卑感,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就会感到无助。再加上学业负担重,自制力差等原因,促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于是产生了厌学。
四、厌学矫正的对策建议
经过实践的调查了解,作为班主任,积极采取措施,尽早干预,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班级有厌学倾向的同学克服厌学心理,尽早找准人生定位,走上人生正确的轨道。为此,有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分享。
(一)早发现早干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厌学原因种种,易于发现,班主任要善于观察,早发现早干预,事半功倍。此时,落下的功课少,思想还不顽固,做起工作容易,学生厌学情绪容易打消。为此,班主任要深入班级,深入学生群体,能够从多方面观察了解,做到人人心中有数,稍有风吹草动,立即能够采取措施,以更为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导向去鼓励孩子,以远大而丰满的理想目标去激励孩子,以具体而切实的目标规划去指导孩子走好人生最最重要的青春之旅。
(二)与家长共同关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