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陆初中中国语文教科书编选体系的承传.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中中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承傳與創新 研究報告
8.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 陸初中中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承傳1
一 、緒論
2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教育部頒佈多個初中教學 綱 ,人民教育出版 (下簡稱人教
社)先後編寫了語文教科書 ,供初級中學使用。到了1996 年 ,教育部把中小學教科書
由統編本改為審定本,從此教科書的出版由一綱一本變為一綱多本的局面。二十一世紀
初教育部推出《語文課程標準》(簡稱課標) ,坊間又出版多套初中語文教科書。
要把語文教學放在科學的體系上,對教科書編體系的建構與研究起著關鍵的作用。
半個世紀以來 ,語文教育工作者對傳統教材觀念的改變 ,直接影響教科書的編選體系
的建構。不同時期的教科書編選者如何處理初中中國語文教科書的編選體系問題?這些
編選體系的發展與承傳關係又如何,實有待語文教育工作者的探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了解 陸二十世紀五十年以來初級中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
承傳情況 ;研究的結果可供教科書編選者參考 ,以便建 構科學的語文教科書編選體
系,並落實課改的精神。
研究的內容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 陸初中中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承傳 ,
樣本包括1.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至二十世紀末人教版社按教學 綱編寫的十套通用
初中語文教科書;2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和人教社在八十年代編的《閱讀》和《寫作》兩
套分編教科書 ;3.在一綱多本時期按 綱編寫 ,比較流通的四套初中中國語文教科
書;4.按課標編寫的四套初中語文教科書。對象主要是每套教科書中的編輯大意和課文
目錄等。
研究的方法是先根據系統論、學科論、能力結構論、認知論及課程論等來建構一個科
學的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然後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每套教科書的編輯說明及課
文目錄 ,來歸納它的組元方法和編選體系;最後利用科學的編選體系來評論這些時期
教科書編選體系的承傳關係。
二 、理論依據
編選體系就是把知識和技能排列成便於教學的「序」,這是教材的組織,用現在的
3
話說,有人稱爲系統,也有人稱爲體系 。它強調「教材內容安排的序列、各部分的組織
4
成搭配以及內在聯繫」「教科書的編選體系」。 是指教科書中教材的組織,按學科論、認知
心理及課程論等排列成一個合理的教學序列。建構科學的編選體系,就是要處理好教材
中單元間縱的銜接與單元內橫的聯繫。科學的教科書編選體系可透過系統論、學科論、能
力結構論、認知論及課程論等觀點來落實。
系統論認為整體並非部份的和。意思是說系統內的元素相同,若結構有異,其所產
1 本文的研究經費由香港教育學院研究及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委員會(Research Committee)贊助,謹此
鳴謝 。2
分別為1956 、1963 、1978 、1980 、1986 、1988 、1990 、1992 、2000 、及200 1 年頒佈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及語
文課程標準 。
3 葉立群(1992) :〈回顧與思考——中小學教材建 設40 年(1949 -1989) 〉,輯於瞿葆奎主編《華東師範
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上海 ,華東師範 學出版社 ,1992 年第2 期 ,32 頁 。4
王賀玲(1998) :〈在比較中探 小學語文教材的科學體系〉,輯於課程教材研究所編《課程教材研究
15 年》,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34 頁 。
8.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大陸初中中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承傳 80
初中中國語文教科書編選體系的承傳與創新 研究報告
生的功能也有不同 。因此 ,在語文能力元素相同的情況下 ,可能因教材的組織結構不
5 6
同,而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 。認知的模式清楚顯示 ,學生可利用所學的能力來解決新
的問題,體現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複雜等學習心理的原則 。學科論認為語文科具有
工具 、思維 、思想、綜合、人文等性質。工具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