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pdf

发布:2025-03-05约6.5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摘要】: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

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

的一个文论流派之一。文章试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传播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

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

细致的分析。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

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在英国,以

I.A.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C.兰色姆、克里

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K.维姆塞特、R.P.布莱克穆尔等

为代表。“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C.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

批评》(1941)。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英美

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新批评源出于

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

间也最长,不但在20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

40年代和80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

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世纪40

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

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

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1929年华严书

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

国兴起。曹葆华译本《科学与诗》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瑞恰兹1929-1931

年应邀来清华大学讲学,燕卜荪于1937年和1947-1952年间先后来北京大学任

教。

艾·阿·瑞恰兹(IvorArmstrongRichards18931979)是英国文艺理论家、批评

家和诗人,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的创立者之一。早年在剑桥大学主修道德学,1918

年获硕士学位后,继续学习心理学。1922年任剑桥大学讲师,四年后晋升为研究

员。由于他并非“科班出身”所以,他在语言学和文学研究方面与传统路数很不相

同,并常有惊人的创新之举正如特里·伊格尔顿所指出的,他所幸的是没有受到“纯

文学教育”从而,“避免了偏狭的缺点”使他,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常常另辟蹊径,

独树一帜。瑞恰兹既是一位语义文学家又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把语义学引入文

学批评。在《文学批评原理》(ThePrinciplesofLiteraryCriticism,1925)里,他强

调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区别。他认为,文学文本是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大异其趣。科学语言依靠其本意,即辞典意义(denotation),目

的在于指称其欲表示的事物或概念,并不求美或带有情感;文学语言正相反,依赖

其引申意义(connotations),即其暗示、暗指、联想、想像的意义以及其丰富的细

微内涵,而且还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表现语气、态度和情绪等。简言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