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 胚胎工程、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生态工程(易错起源)-2018年高考生物备考学易黄金易错点(原卷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为了加快优良种牛的繁殖速度,科学家采用了以下两种方法,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牛的培育属于________(“有性繁殖”或“无性繁殖”);试管牛和克隆牛的培育过程中均用到的工程技术有早期胚胎培养、________等;克隆牛的培育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促使B牛多排卵的激素一般是________。对B牛和D牛要进行________处理。
(3)在受精的过程中,卵子受精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建立生产生长激素的乳腺生物反应器的过程中,科学家将____________和乳腺蛋白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该过程需要用到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再通过________法导入牛的________中。
2.下图是科学家通过不同方法培育优良种牛的过程,其中①~⑥表示操作过程。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①过程涉及的精子需进行________处理;防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图中良种母牛注射促性腺激素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②过程所用的方法是________。外源基因插入牛受精卵中的DNA上后,有的受精卵能发育成转基因牛,而有的会死亡,请分析外源基因插入牛受精卵中的DNA上后导致受精卵死亡的最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b、c分别代表囊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④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由一个囊胚经④过程得到的B、C牛性别相同的概率为________。
3.一对健康夫妇生下一男婴,一岁时脑出血死亡,二年后女方怀孕6个月时,经羊水及脐带血诊断为男孩且患血友病,遂引产。于是夫妇俩到广州中山医附属医院做试管婴儿。医生培养7个活体胚胎,抽取每个胚胎1~2个细胞检查后,选两个胚胎移植,最后一个移植成功,出生了一健康婴儿(我国第三代试管婴儿)。请回答:
(1)医生抽取活体胚胎的1或2个细胞后,可通过显微镜观察____________判断早期胚胎的性别,你认为医生应选择________性胚胎进行移植。
(2)试管婴儿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和母亲正常怀孕生产过程的不同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供体器官的短缺和排斥反应是制约器官移植的两个重要问题,而治疗性克隆能最终解决这两个问题。下图是治疗性克隆的过程图解:
请填出图中横线上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____。
(4)上图中的③④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该过程的本质是___________。
(5)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请你谈谈反对克隆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
4.北京郊区的窦店村实施了以沼气工程为中心的农村综合发展性生态工程。据图回答问题:
(1)沼气池的建立在有效地解决农村燃料问题的同时,还可以节省林木、保护植被、减轻________。同时,沼渣用作畜禽饲料和农作物肥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原理。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蓝绿萍属于________。除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还包括______________。鱼等消费者通过自身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加快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
(3)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处理好生态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________,若超过相应的限度,会引起系统的失衡与破坏。
(4)与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较,自然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通常较高,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________机制。
5.2015年3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发了全国人民对雾霾的关注和讨论。生态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