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8课《醉翁亭记》复习总结课.ppt

发布:2018-07-01约1.08万字共4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2、描写的是什么景,抒发的是什么情? 景—— 情—— 1、滁人游 2、太守宴 3、众宾欢 4、太守醉 二、重点字词 1.环:  诸:   尤:   蔚然:  翼然: 临:  名:  辄:  自谓: 自号:  意: 得:  寓:  开:  暝: 晦明:   佳:  伛偻:  提携: 渔:   为酒:  冽:  肴:   蔌:  杂然: 陈:  酣:   丝: 竹:  交错:  颓然: 已而:   翳:  上下: 山行( ) 自号( )        野芳( ) 临溪而渔( )   乐其乐( ) 阅读第三段,回答问题 1. 第三段写了什么?可分为哪几层?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3、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用原文回答) 4、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2001年广州市中考试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文段中加粗词语,错误的一项是(文言词语要掌握!) [ ] A.霏:雾气 B.暝:昏暗 C.阴:绿阴 D.洁:清洁 2.对文段中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是(文意要清楚!)[ ]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C.“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D.“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1、第二段中其乐“无穷”指何而言的? (指朝暮四时的游玩之乐) 2、第三段中太守为什么“醉”呢?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或: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游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3、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选文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 可适当发挥想象,合理即可。示例:琅琊山上人来人往,人们抚老携幼,有说有笑,尽情游玩。有的引吭高歌,有的游客前呼后拥,一派欢乐热闹的景象。 4、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壹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特点。 (悠怨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随遇而安,旷达) 5、《醉翁亭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散文名篇,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结合学习语文的经验,谈谈你从本文中学到了什么。 (提示:简洁凝炼,含义丰富,生动传神,参差多变) 6、《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四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与民同乐的和谐之声。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气。 《桃花源记》飘逸着宁静祥和的理想之风。 7、文章第二自然段不仅写出了朝暮之景,还描绘了四时的景物变化,作者抓住了四时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山水之美?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春天野花盛开,夏天树林茂盛,秋天风高霜洁,冬天水落石出)或答“野花,树林,风霜,水石) 8、作者为我们展示了风光绮丽的自然美景之后,又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从宾欢”、“太守醉”四幅图画。请体会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 9、“言在笔先,意在笔后”作者放情林木,纵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