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脂肪肝的预防与治疗_培训课件.ppt

发布:2016-12-02约1.22万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治疗】 三、痰瘀痹阻、肝肾亏虚、脾失健运型   1、临床表现   体型稍胖、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偶有头痛、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2、病因病机   水不涵木、肝失疏泄、脾虚失于运化、痰瘀痹阻于肝,成为脂肪肝。   3、治疗原则   滋肾养肝、活血化淤、清热化痰。 【脂肪肝的中医辩证治疗】 四、痰瘀互结、气滞血瘀、瘀浊内滞型   1、临床表现   原有消渴病、素体阴虚火旺、慢性迁延性肝炎、肋下肿大、质中拒按、纳减乏力、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2、病因病机   痰湿阻滞、气滞血瘀、痰浊、瘀血痹阻于肝络,致使肝区刺痛胀痛以及脂肪肝的形成。   3、治疗原则   益气活血、化痰祛瘀、消肿散结。 【脂肪肝要方】 组成 郁金15克,丹参30克,枳实12克,泽泻20克,大黄10克,赤芍15克,虎杖15克,香附15克。   功效 疏肝化湿,活络泻浊。   主治 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急性脂肪肝。   方解 方用郁金、香附疏达肝气兼以活络,丹参、赤芍活络通经兼以凉血,大黄、枳实清泻湿浊,泽泻、虎杖清利湿热。   用法 水煎服,日1剂。每剂连煎两次,所得药液混合后,共400毫升,上午10时及晚睡前各服200毫升;或将上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日服3次,每次3~4粒。可连服3~6个月。   加减 肝郁湿浊型可加柴胡12克,青皮12克;湿热内壅型可加半枝莲30克,川楝子15克;虚实相兼型可去大黄,加莲子30克,山药20克,当归15 克,川芎15克;大便干者可加重大黄剂量至30~50克;小便黄者加车前草20克,竹叶12克;肝功异常或乙肝病毒阳性者加蚤休12克,半枝莲30克;脾湿盛,少食脘胀加白术15克,砂仁5克,莲子20克。 【脂肪肝要方】 临床应用   1、本病要在超声影像检查及肝功、血脂、血糖等检验后进行辨证治疗及调养善后。   2、本病的产生是以湿浊内壅为主,应分清湿浊兼热及湿浊与肝阴虚并存,所以要在辨证前提下注意祛湿浊不可伤肝气,更不要伤及肝阴。对兼肝阴虚的治疗更要注意养肝阴不可助其湿浊   3、治疗中始终要保持大便的通畅,在不兼肝阴虚的情况下,大黄剂量可适当增加,短期内大便日排泻2~3次,以促进湿浊的清除。 【自制药膳治疗脂肪肝】 肝脏内的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湿重)的5%即称为脂肪肝。脂肪肝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它是由多种因素或疾病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堆积的代谢性疾病,是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疾病的过渡阶段。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度脂肪肝的症状,有的仅有疲乏感,而多数脂肪肝患者较胖,故更难发现轻微的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度的疲乏、食欲不振、腹胀、嗳气、肝区胀满等感觉。  患有脂肪肝,可在中医师辨证后,自己在家做一些药膳: 丹参陈皮膏 丹参100克,陈皮30克,蜂蜜100毫升。丹参、陈皮加水煎,去渣取浓汁,加蜂蜜收膏。每次20毫升,每日2次。此方可活血化瘀、行气祛痰。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脂肪肝。 佛手香橼汤 佛手、香橼各6克,白糖适量。佛手、香橼加水煎,去渣取汁加白糖调匀,每日2次。此方可疏肝解郁、理气化痰。适用于肝郁气滞型脂肪。   丹参山楂蜜饮 丹参、山楂各15克,檀香9克,炙甘草3克,蜂蜜30毫升。四味药加水煎,去渣取汁加蜂蜜,再煎几沸,每日2次。此方可活血化瘀、疏肝健脾。适用于瘀血阻络型脂肪肝。   陈皮二红饮 陈皮、红花各6克,红枣5枚。水煎,取汁代茶饮。此方可活血化瘀、行气化痰。适用于气滞血瘀型脂肪肝。 【 中医药治疗】 (1)肝郁气滞:胁肋胀痛,胸脘不舒,时太息,恶心纳呆,腹胀乏力,大便不畅,舌质淡红、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方药:柴胡、白芍各12克,枳壳、香附、虎杖、陈皮、川楝子、郁金、莱菔于各10克,山楂12克,甘草6克。 (2)痰湿内阻:右胁隐痛,脘腹胀满,恶心欲吐,痰涎壅盛,头困身重,舌胖大、苔白腻,脉象弦滑。 治法:化痰拈湿,理气和中。 方药:苍术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2克、皂角刺10克、胆南星10克、柴胡12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枳实12克。 【 中医药治疗】 (3)气虚血淤:胁下刺痛,腹部胀满,气短乏力,神疲肢倦,红缕血痣。舌质淡紫、边有淤魔,脉象细涩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疏肝化淤。 方药:枳实10克、白术15克、党参15克、黄芪15克、茯苓10克、柴胡10克、三棱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三七粉3克、山楂30克、虎杖10克 【 中药偏方】 1、脂肪肝中药偏方1-丹参陈皮膏 【药方】丹参100克,陈皮30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