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学情调研考试试题(选修)要点.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二地理选修第二次学情调研
时间 90分钟 总分 100分
第Ⅰ卷 单项选择题(共60分)
1.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都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B.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C.区域都有一定明确的界线 D.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田边的采桑姑娘欢歌笑语,池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据此回答2~3题。
田晓的家乡位于下列哪个地区
A.黄淮海平原 B.东北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渭河平原
该地的气候类型和耕作土壤分别是
A.温带季风气候、黄土 B.温带季风气候、黑钙土
C.亚热带季风气候、红壤 D.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稻土
由于区域所处位置的不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读图1回答4—6题
4.造成甲、乙两国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洋流 B.地形
C.大气环流 D.人类活动
5.关于甲国与乙国在自然环境方面的相似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两者都是岛国
B.面积相差不大
C.气候比较湿润
D.都多火山地震
6.关于甲国与乙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国工业化早,乙国工业起步晚
B.甲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乙国农业以渔业为主
C.甲国工业属于“资源型”布局,乙国工业属于“临海型”布局
D.甲国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乙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
读“五大湖区图”,回答7~9题。
7.图中湖泊形成的原因是 ( )
A.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冰川作用 D.断裂下陷而成
8.关于图中④⑤⑥城市发展冶金工业的有利条件,不正确的叙述是
A.原料丰富 B.河运便利 C.水源充足 D.环境优美,属阳光地带
9.20世纪70-80年代,美国人口大量从“冷冻地带”移向“阳光地带”的原因是( )
①冷冻地带的工业衰退,失业率升高 ②“阳光地带”建立了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 ③“阳光地带”发展了旅游业 ④“阳光地带”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 ⑤“阳光地带”离海岸近,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读图3-1,完成10~12题。
10.下列地区不属于图中所示地区的是
①甘肃东南部 ②山西 ③河套平原 ④呼伦贝尔草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中游流经本地形区的我国重
要河流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
①断流 ②地上河决口 ③汛期长导致洪涝灾害 ④结冰期太长影响航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关于本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本区传统的粮食作物是谷子 ②甲处修梯田,乙处植树造林 ③丙处修打坝淤地工程,丁处可用作耕地 ④厚厚的堆积物是流水冲积形成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读“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示意图回答13-15题。
13 南水北调首先实施该线调水方案的理由是 ( )
A.有京杭大运河可以利用,工程量小
B.东线方案调水线最短
C.水量大、水质好 D.东线调水工程不会影响生态环境
14.南水北调工程能给调入区带来 ( )
A.经济效益——控制地下水位下降和地面沉降 B.生态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C.社会效益——缓解城乡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D.环境效益——治理工业“三废”
15.“南水北调”东线方案对沿线地区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是: ( )
A.地面下沉 B.土壤盐碱化 C.湖泊面积增大 D.湿地面积增加
读“2006年我国水费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图2),完成11~12题。16. 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是
A. 西南区??? B. 西北区??? C. 南方区?? D. 北方区17.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经济发展匹配较差的区域是? A.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