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九章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doc

发布:2016-05-22约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学习目标 认识情绪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掌握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及特点。 了解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和高级情感的发展,掌握幼儿依恋的特点。 基础知识 1、情绪和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行为反应(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幼儿见到妈妈高兴,见到医生恐惧。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 (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 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 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 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二、情绪情感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 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习。 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 (二)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推动幼儿的认知活动。 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如: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观察猴子。 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孟昭兰,1984,1985): 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 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 3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 4 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 5 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 (三) 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情绪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复杂组织的形成。 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 (四)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 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 婴幼儿掌握语言之后,表情仍然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的人际交往。 (五)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的作用--------影响个性的形成。 得到父母关心、爱抚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反之则孤僻胆怯。 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初步发展 (一)情绪的发生 1 原始情绪反应 本能的情绪反应 儿童出生后,立即可以产生情绪表现,这是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 华生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怕、怒、爱。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还没有分化。 (二) 情绪的分化 1、布里奇斯的理论 新生儿的情绪只是一种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3个月后,分化为快乐和痛苦 6个月后,分化为愤怒、厌恶和恐惧 12个月后,快乐分化为高兴和喜爱 18个月后,分化出喜悦和嫉妒。 2、林传鼎的研究 初生婴儿的情绪已经分化。 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愉快情绪反应,一种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第一个月的后半月----第三个月末,相继出现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 4-6个月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情感。 3岁到入学前,陆续产生了20多种情感。 3、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制订了面部肌肉运动和面部表情模式的测查、分析工具。 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 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 5~7个月时,出现惧怕; 6~8个月时,出现害羞; 半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陌生人恐惧; 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 四、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的一般趋势 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社会化 丰富和深刻化 自我调节化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 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