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荐】.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邓小平理论
一、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老祖宗不能丢”,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搞清楚”最重要的是要澄清被搞乱的理论是非,并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伟大成果。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根据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1956年到1966年,我国进行了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党在工作指导方针上的失误,也发生过包括“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在内的一些错误,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这些错误,深刻地分析了错误产生的原因,同时又继承了毛泽东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伟大成果。
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现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这一崭新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他领导我们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伟大成果。
4.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阐明了争取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总结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剧变的沉痛教训。这就为我们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也为我们党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保持清醒头脑,沉着冷静地处理问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伟大成果。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而又正视现实,着眼当代而又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锲而不舍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到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初步形成时期。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全党在拨乱反正中开创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时也就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基本内容所作的10个方面的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从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轮廓形成时期。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