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绪论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什么? 怎样学习心理学? 怎样研究心理学问题? 为什么学习心理学?心理学与人生幸福和社会进步—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的简史和现状; 怎样学好心理学 1、做笔记 上课记笔记的作用有两个 : 一是使你的思路紧跟着老师走,增加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是作为书本知识的补充和备忘,可以在课后或复习时拿来用。 记什么 纲要; 重点; 典型例子; 概念和理论。 2、怎样学习? 课前预习: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后复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集中注意:听课要投入, 积极思考:学思结合—:《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迷惑而无所得); 殆:有害(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笃:坚定)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3、勤于学习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贪玩。 两点希望—一个要求 先要学会做人,然后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国际著名数学大师、教育家陈省身先生在讲到“为人”和“治学”时,有句名言: 要“方正为人,勤慎治学” “方正”体现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与科学精神 ,勤慎既是对学习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做人的要求,一个人只要养成了勤奋谨慎的习惯,这个习惯会影响他的整个一生; 在人们养成了严谨的求知习惯和科学的研究态度以后,才可能在科学研究中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由成人迈向成才。故曰: “德以立身,学以立业”,这是成功之道,是成才之本。 学习只是手段,成才才是目的; 成才需得先成人,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假如一个人才完全不知道做“人”的含义,这个人才对于社会而言,最多只是工具,不可能自觉地担当起社会责任。只有对成人有自觉意识,对人的含义有深刻理解的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接受专业训练,才能成为人才和社会栋梁,从各个方面服务于社会,引导社会的发展。 学会做学问 如何做学问? 对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有太多的教诲。比如,苏轼讲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礼记·中庸》上讲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意思是: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 “博学之”就是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是做学问的第一阶段。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就不能为自己所用,这就是“慎思”。是第三阶段。 “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问、思、辨”,就是要有批判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还要有创新的能力。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搞学问,我们始终要有怀疑和探索的精神。不然,你就会在书海中迷失自己,缺乏学术自我和学术自信,即使你读书破万卷,最后你做多也只会鹦鹉学舌而已。 198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学生,罗伯特.该瑞斯特在例行作业时发现了世界科学泰斗牛顿的《数学原理》中的一个错误,这是该书出版300年以来被发现的第一个错误,为此他的论文被评为优秀,并被密西根大学破格录取为研究生。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那些具有明确的目标、坚定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psychology词源:希腊文psyche,心理、心灵 Logos,知识、学问、规律、研究 Psychology是希腊文,由Psyche与Logos二词合成,谓“灵魂之研究” 作为专门术语的psychology 1502年,塞尔维亚人马如利克第一次psychologia这个词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70年之后,德国人歌克在《人性的提高,这就是心理学》一书中用到“心理学”一词;这是第一本用到该词的书。 第一部心理学著作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论灵魂(Psyche)》 冯特(Wilhelm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