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导护志工在社會资源运用的角色与任务.doc

发布:2017-08-27约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導護志工在社會資源運用的角色與任務 主講人:潘重榮 前言 學童交通安全是校園走廊安全的重要課題之一。據資料 顯示:國民小學校園意外事故中,以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所佔之比例居首,幾達35%以上;五至十四歲學齡兒童因交通事故死亡之比例佔所有死亡原因亦達20%至25%之間,顯見交通事故對校園學童安全影響甚鉅。 學童交通事故經肇事原因分析,均發生於上、下學尖峰時段途中,地點以住家、居家或校園走廊路段附近。惟基於小學學區之考量設置係以「鄰里單元區域」為規劃學區之原則,在推行教育政策理想之情況下,學童應能在小區域自行安全地步行上學,惟都會區之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常見明星學校、社區交通系統淩亂,路口險象環生,行人安全設施付之闕如,尤以市中心商業區之明星學校,在停車問題暨交通複雜車流的衝擊下,特別是上、下學時段,交通安全甚為堪虞。面對此一嚴重課題,除有賴政府交通與教育主管機關正視外,家長與社區交通導護資源的運用,乃現今應儘速謀求改善之道。 貳、交通導護的意義 緣於交通實體環境之改善與提升,並非一蹴可及,因此,為維護莘莘學童上學的交通安全,亟需招募一些導護人力的投入,以彌補交通安全設施之不足。藉由家長或志工的以身作則,以「身教」重於「言教」,加強學童「境教」的交通安全教育,改善行車秩序,培養未來主人翁的交通道德與相互禮讓的習慣,落實守法、守紀的精神,確保學童生命安全。 參、交通導護任務重點: 一、利用環境教育加強交通安全常識之宣傳教育。 二、透由導護志工交通研習座談,瞭解新制交通法規及交 通政策。 三、積極推動全民參與交通安全教育活動。 四、達成學校及家庭社會交通安全教育的使命。 肆、交通導護之具體作法 塑造理想安全的交通環境應從交通學理的「3E」政策著 手。所謂的「3E」係指: 一、交通教育(Traffic Education): 藉由學校、家庭及社會等不同層面的教育,培養學童正確的交通安全觀念與交通習性。 二、交通工程(Traffic Engineering): 透過現場交通管制、指揮,瞭解如何加強交通工程設施(例如:交通標線、號誌、標誌…等)的改善,俾提昇學童的行走安全。 三、交通執法(Traffic Enforcement) 透過配合警力或義交人員,針對違規的用路行為進行勸導或取締,俾導正良好的交通行為,降低肇事率。 以上三者皆為維護學童交通安全不可或缺的交通導護與管理方式。 伍、結語: 長期而言,政府有關機關應致力營造良好的校園走廊、交通環境,讓學童能安全無慮自行走路上、下學,不受車輛的威脅與侵害。當能更贏得家長對校方與政府官員的信心與放心。 落實學區制度是杜絕學童長時間暴露於危險的交通環境之根本之道,亦有助於減少接送家長來往奔走之苦所衍生的交通問題;都市發展與交通單位則需於道路規劃與建設伊始,即妥慎考慮行人路權之需求,特別是校園走廊週邊路網的規劃應將人行安全設施視為首要。 短期而言,為彌補先天校園走廊週邊路網規劃之不足,交通導護制度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如何善用此一社會資源將更有助於交通問題的改善,政府應予重視,包括教育局、交通局、警察局…等相關主管機關,均需給予必要之協助與機制之輔導,尤其在人員教育訓練、執勤器材裝備、交通法規之灌輸與執勤態度、技巧的要求……均應予以正視,始能有效發揮社會資源的功效。 綜此:如何善用社會民間資源,推動維護學童交通安全工作,乃現階段政府部門主管機關亟需思考突破的環節,如何思考輔導運用民間人力資源,順遂進行社區校園交環境改造的具體作法;藉由社區民眾自發性、自主性、自動性的作為,達成改善校園交通環境的目標,當可滿足學童安全行路的基本路權需求。 在此感謝主辦單位重視與配合,更要感謝交通部與市府教育局的經費支援與指導,藉此積極喚起社會各界的共識與支持,透由導護志工加強交通安全教育、交通工程、與交通協勤宣導,期使民眾形成響應「交通新生活」的社會運動,讓守法者共同遣責違規者,以使用路人不敢、不願違規。建立與先進民主國家並駕齊驅之優質校園安全走廊環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