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近代流民(一)》青少年教育文学精选.pdf

发布:2018-01-08约6.69万字共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海纳百川 藏书博览 简装书库 政治 中国政治 中国近代流民 01 编著 池子华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 引 言 1989年香港 《文汇报》载文指出,中国大陆10年改革开放,经济获得 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加上沿海与内地之间、城市与乡村之 ① 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所以近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 “盲流潮”。1990年 出版的《盲流·盲流》也向人们昭示了这样的事实:1989年春节刚过,广州、 海口、上海、天津、北京、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盲流骤增, 人满为患,纷纷告急,光是广州铁路局从1月22日至2月28日37天时间 内,运送旅客1191万人,比 1988年同期多67万人。为应付这来势汹涌的 客流洪峰,在这37天里,广州铁路局投资近8000万元,增开临时客车493 ② 列……盲流冲击的警钟响彻全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强化,市场经济的扩展, “盲流潮”居高不下,流量加大,流速加快,出现了“向心流”、“梯度流”、 “反梯度流”、“洋流”等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流动方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 泛关注。社会学界、人口学界、经济学界以及地理学界纷纷撰文,力求解开 这一令整个社会困惑的 “盲流之谜”。当然,这一社会现象也引起了历史学 界的注意, 《社会科学报》曾刊文指出,当今的“盲流”,主要是因社会经 济发展失衡、价值观念转型时期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群 体,他们与近代史上的 “游民”相近。“近代中国流氓无产者(游民无产者) 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群体。他们的活动,涉及到城市和农村、经济和政治。加 强对流氓无产者研究,不仅对开拓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有意义,而 ① 且对当前整顿治理社会环境的实践也是有益的”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史 学工作者应该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现实社会里出现的 “盲流”,虽 然与近代史上的 “流民”不能同日而语,但两者毕竟有诸多相似之处, “盲 流”冲击波于是引起了我的思索,鼓起我开拓历史学新领域——对近代时期 的流民问题作深入细致地探讨——的勇气,以期寻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 期有助于当代 “盲流”问题的解决。 研究流民问题,不能不对 “流民”概念粗作界定。 一般说来,“流民”是指丧失土地而无所依归的人群。但这远非“流民” ② 意义的全部。如 《明史》谓饥荒年岁或兵灾而逃亡他乡者日“流民”。又 据 《时报》记载:“山左沿河一带,土脉瘠劣,时被水荒,每届冬令,该乡 ③ 民等动辄结队四出求乞,人多称之曰流民。” 就是说, “流民”还包括灾 民和 “四出求乞”的人们。由于近代历史条件较之古代发生重大变化,“流 ① 江风: 《流动人口新透视》,香港《文汇报》1989 年10 月12 日。 ② 董杰、蔡志强、管文浩: 《盲流·盲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 年版,第2 页。 ① 《流氓无产者是值得注意的群体——沈渭滨副教授一席谈》,《社会科学报》1989 年9 月21 日。 ② 见赵文林、谢淑君: 《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351 页。 ③ 《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初二日。 民”的意义还要宽泛些,即包括了因城市近代化的吸力以及自然经济的解体 所产生的推力而盲目流入都市谋生的农民。综合起来,所谓 “流民”,其涵 义有这么四个方面: 1.丧失土地而无所依归的农民; 2.因饥荒年岁或兵灾而流亡他乡的农民; 3.四出求乞的农民; 4.因自然经济解体的推力和城市近代化的吸力而盲目流入都市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