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声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含.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课
【复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3.了解乐音的特性及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4.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6.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7.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声音产生和传播; ②乐音的三个特①回声测距离;②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学具准备】
音叉、发音齿轮、尺子、纸筒、橡皮膜、蜡烛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导学案。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知识网络图。
【复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研究方法:把鼓面的振动、音叉的振动转换成泡沫屑或乒乓球的跳动来体现。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
实验探究二:利用真空铃实验探究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如图所示,将手机置于封闭的玻璃罩内.把罩内的空气用抽气机抽走一部分,再拨打该手机号码,发现手机屏幕上显示有来电,但却听不清来电提示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
研究方法:在实验中玻璃罩内不可能抽成真空,只能抽走的空气越多,声音越小,通过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这种研究方法叫“推理法”。
探究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真空不能传声。
针对知识点聚焦第1题,设疑: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了吗?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吗?带着以上问题完成以下内容:
【典题探究】
例: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B.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温度无关
D
思考并研讨:
(1) 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了吗?
(2)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回答:(1)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不一定消失。(2)振动可以发出超声或次声,人耳是听不到的。
教师总结:
【解题关键】:1.记住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液、气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3.莫把“振动停止,发声停止”误认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也不要误认为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针对知识点聚焦第4题,设疑: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结合速度公式怎样计算呢?出示以下问题:
【典题探究】
例: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深?1.5S是声音往返的时间,要除以2.
设计意图: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专题是中考的重点,学生对发声和振动的关系比较迷惑,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提高,教师进行举例点拨。回声测距是这部分的难点,学生对时间是声音往返过程的时间不好理解,通过学生动手计算,总结归纳这类题的解法。
过渡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的不同,发出声音的特点也不同,这就是声音的特性。下面进入“声音的特性”专题复习。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
知识点聚焦:
1.音调是指声音的 ,频率越大,音调越 ;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Hz到 Hz;频率低于20Hz的称为 ;频率高于20000Hz的称为 。
2.响度是指声音的 ,影响因素:①与 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 ;②与离发声体的 有关: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 。
3.音色是由声音的 和 决定;靠音色来 声音。
实验探究:利用尺子、发音齿轮等发声体验发声的音调、响度分别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1:如图所示,用手拨动钢锯条,钢锯条由于_____发出声音,用的力越大,钢锯条的_____越大,改变钢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____发生改变。
实验2:老师在演示如图所示的齿轮拨动纸片的实验中,纸片发出的声音是靠纸片______产生的;若三种齿轮拔动纸片时发出了dou(1)、mi(3)、xi(7)的三个音调,那么发出xi(7)音调时是 (选填“甲”、“乙”或“丙”)层齿轮在拔动纸片。
探究结论:声音的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有关。
【典题探究】
1. 201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 是指声音中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振幅
2.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