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设计 4.4升华和凝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题名称:升华和凝华
年级学科
八年级物理
教材版本
粤沪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的一类现象,与前面已讲的四种现象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并不少见,但却不易被学生注意,小学自然课本中也没有讲过;且气体不易看见,而难于直接观察到。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前面四种现象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可用探究冰的熔化过程、水的汽化过程的方法来探究碘的升华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如何探究碘的升华过程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尝试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本节重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及其应用;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情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物态变化知识,初步知道科学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设计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建让他们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环境和机会,以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意和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实验激趣,引入新课
把樟脑丸碾成粉末后放入烧瓶中,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段时间后停加热,过一会儿,放入烧瓶内的松枝上出现了洁白的“人造雪景”,学生观察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引入课题。
二、探究碘的升华和凝华,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1、学生回顾物质的状态及其物态变化,提出问题: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者由气态直接变为气态?学生猜想。
?2、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验证猜想。
?学生观察试管中碘的状态和颜色,思考要让固态的碘的状态发生变化,可采用什么办法。
?学生分组实验,用热水对固态的碘加热,轻轻摇晃试管,观察是否有液体生成,说出观察到的现象。将紫色的碘蒸气用冷水降温,观察碘蒸气的变化,取出冷水中的试管,擦掉试管外的水分,观察试管中是否有碘液体出现。
?3、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
三、联系实际,寻找和分析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学生举例,说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预设事例,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或冰雕)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固体清香剂消失;凝华现象:霜、灯泡壁变黑、北方冬天窗户结冰花、冰棒纸上白花花的“粉”、雾凇)
?借助多媒体课件观看雾凇、霜的美丽画面。
2、教师展示新旧日光灯管,学生观察对比,分辨出新旧灯管,试着解释灯管壁变黑的原因。
3、展示固体清香剂、樟脑丸(或卫生球),学生说出用途及发生的物态变化。尝试解释“人造雪景”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4、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
?问题一:冰箱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采用什么办法可以减少霜的形成?
?问题二:霜的形成条件是气温0摄氏度以下,对农作物有害,如何防止?
?问题三: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四、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
?1、介绍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学生猜想干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观看多媒体课件:人工降雨。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
?观看多媒体课件:在舞台上撒干冰制造白雾。思考在舞台上撒干冰为什么会出现白雾?
?3、想想议议:如果要给食品降温,你想到了哪些方法?严寒的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为什么总出现在室内的一面?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把樟脑丸碾成粉末后放入烧瓶中,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段时间
学生观察后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
引入课题。
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学生观察试管中碘的状态和颜色
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归纳实验结论,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及吸放热情况。
观看多媒体课件:人工降雨
思考在云层中抛撒干冰为什么会促成降雨?
干冰升华吸热
六、教学板书
升华和凝华
升华:固态变为气态。
凝华:气态变为液态。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