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粤版2024).docx
4.4升华和凝华
?设计意图?
本节知识是前面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的延续,由此让学生完整地知道物质状态的六种变化。本节教学利用小实验这形式,引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自主分析,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得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结论,既培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加深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让学外自己根据图片说出各是什么现学生对升华和凝华的理解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趁了解舞台上的烟雾之谜,利用探学生思维活跃的时候介绍干冰的作用,引发学生究的结论引导学生列举出升华吸热在生活中的更多应用,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让学生知道物理知识是有用的,体会到物理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升华和凝华现象,知道物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了解升华和凝华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节是前几节知识的延续,为下一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做好准备,并为以后学习物质的结构和属性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学习物理有浓厚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将其不断上升为学习的兴趣和志趣。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因此需要纠正学生对直接经验的片面或错误的认识,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对本节而言,学生已经学习了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等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需注意辨析各种物态变化间的区别及研究方法的相似性。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概念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2.规律
物质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科学思维】
1.用“实验归纳法”对碘和干冰升华现象进行分析后得到升华吸热的规律。
2.在探究出物质的升华吸热特点后,用逆向思维得到物质凝华过程要放热。
【科学探究】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认识升华和凝华。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学习“人工降雨”“舞台烟雾”,认识到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感知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并能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
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方式?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雾凇俗称树挂,是北方冬季可以见到的一种类似霜降的自然现象,是一种冰雪美景。是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特的美景?
二、教学步骤
探究点1升华
[阅读课本]P109“升华”
[思考]我们学习了液态向气态之间的转化——汽化,固态向液态之间的转化——熔化,那么固态向气态之间能不能直接转化?
[提示]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
[思考]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一段时间后变小了,这是怎么回事?
[提示]樟脑丸变小了其实是它发生了升华现象,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
[思考]物质能从固态变成气态,那么物质是从固态变成液态再变成气态?还是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
[实验]将放有少量碘的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
[提示]碘固体在热水中消失不见,其实是其变成了紫色的碘蒸气,因为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所以这个温度下碘肯定不会熔化。这说明固态可以直接转化成气态。
[归纳提升]升华需要吸热。
探究点2凝华
[阅读课本]P110“凝华”
[实验]将充满紫色的碘蒸气烧瓶放入冷水中冷却。拔出塞子,观察现象。
[思考]实验中紫色气体渐渐消失,在烧瓶内壁上附着了片状的固态碘,塞子底部变成紫黑色。后来的固态碘是从哪里来的?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后来的固态碘是碘蒸气遇到冷的烧瓶壁和塞子放热凝华产生的。
[归纳提升]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归纳总结]
[思考]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其是由二氧化碳气体加压冷却制成的,温度可达-78.5℃,干冰升华要吸收大量热,生活中干冰有哪些应用?
[提示]冷藏食品、消防灭火、舞台烟雾、人工降雨。
[思考]飞机播撒干冰为什么能降雨,发生了哪些物态变化?
[提示]
?作业设计?
(一)课堂作业
1.物理学中,把物质由________直接变成________的现象,叫做升华。
2.物理学中,把物质由________直接变为________的现象,叫做凝华。
3.北方的冬天,可以看到室外行走的人呼出浓重的“白气”,以及眉毛、胡子上挂有白霜,前者是________形成的,后者是________形成的。
4.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有句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