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职业倦怠.doc

发布:2016-08-14约3.18万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心理学专家许燕教授: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 来源: 《新民晚报》 讲演者简介:许燕,女,1959年出生,1982年1月起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心理学教学及科研工作至今。1995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为北师大教授,2000年担任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北师大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秘书长等。是北京市社会科学跨世纪百人工程人选,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教育学学科组成员。   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从事着某一份工作,人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工作帮人们体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给予人们展现自我和能力的机会,使人保持与社会和环境的亲密接触,在繁忙的日子里,有不少人抱怨工作将自己累得半死,巴不得能将手上的工作抛到九霄云外,痛痛快快地休息一番。然而,当真的无事可做时,许多人却都惶惑不安起来,突然发现“乐在工作”果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我们需要工作,我们不仅要通过工作维持生存,更要通过工作来证明我们被需要,我们有价值。 “人生而为劳动,犹如鸟生而为飞翔。”难怪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工作”和“爱”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工作得是否愉快,关系到我们人生的一半幸福。 我们离不开工作,但职场上不总是风调雨顺、阳光灿烂。日益加剧的竞争、超负荷的工作量、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令不少人感觉压力不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承担着越来越大的各种压力,对职业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人际关系紧张、家庭危机、身心疾病等。于是,“职业枯竭”(job burnout)一词及其研究由此产生。这个概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广泛关注,被视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普遍发生在各种助人职业的群体中。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里,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职业枯竭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枯竭的行为表现、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一、什么是职业枯竭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书中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放弃自己的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的故事。从此以后,“枯竭”这个词进入了美国大众的语汇,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特指从事助人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所要求的持续情感付出、身心耗竭状态。 到了90年代,对于职业枯竭的研究范围从服务性质的行业逐渐扩展到教育业、技术业和培训业(如教师、电脑工程师、军人、管理人员等),并迅速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国家辐射。职业枯竭被看作是一种在工作重压之下身心俱疲、厌弃工作的感受,是一种身心能量被工作耗尽的感觉,也称之为心理枯竭。其具体表现主要有: 疲乏:李先生已打定主意停薪留职一阵子,他最近工作不带劲,全身总觉得有气无力的,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觉好像一晚上没睡似的疲乏,不只是身累,心也累。他力图改善目前的工作困境,却始终未能如意,只好选择暂时出走…… 冷漠:张老师干教师工作15年了,最近不知道是为什么,本来最爱和学生们呆在一起的她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免与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学生们凑在一起说话,她听见就心情烦躁,总想躲得远远的。在办公室里,原本爱说爱笑的她也不愿主动和同事聊天了,每天就只是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希望谁都不要来打扰自己…… 丧失成就感:杨小姐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单位,专业对口,收入颇丰,还很稳定。工作伊始,杨小姐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可是一年过去了,她发现工作永远是那样井然有序,没有任何新鲜感,自己再也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为了某个项目的完成而沾沾自喜了。尤其是当她看到办公室的种种争斗时,更感到厌倦万分。她的情绪开始低落,经常发牢骚,甚至还怀疑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份工作…… 染上职业枯竭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他们感到自己有明显的空虚感,觉得自己的知识好似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效率降低;不能适应知识的更新。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评价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怀疑自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工作,感到无能和失败,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的投入,不再付出努力,消极怠工,缺勤;离职倾向加剧,甚至转行。 据调查,现代人产生工作枯竭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工作8个月就开始对工作厌倦,而工作一年以上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