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海高考语文考卷.docx
2008年上海高考语文考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是:
A.沉湎(miǎn)B.桎梏(gù)C.狡黠(xiá)D.鳞次栉比(z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沧桑巨变B.脉络贯通C.恪守不渝D.振聋发聩
3.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A.他做事总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错。
B.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C.他为了这次比赛,夙兴夜寐,刻苦训练。
D.这位老师言传身教,深受学生爱戴。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A.他学习很努力,成绩提高得很快。
B.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国家做出贡献。
C.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读起来津津有味。
D.他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品德高尚。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
A.“你今天怎么迟到了?”老师问。
B.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书籍。
C.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D.这道题的答案是多少?我忘记了。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
1.“潜移默化”中的“默”读作“mò”。()
2.“循序渐进”中的“循”读作“xún”。()
3.“心旷神怡”中的“旷”读作“kuàng”。()
4.“因地制宜”中的“制”读作“zhì”。()
5.“莫名其妙”中的“名”读作“míng”。()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论语》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出自《论语·学而》篇。
2.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
3.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
4.《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5.《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
四、简答题(每题2分,共10分)
1.请简述《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
2.请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3.请简述《离骚》的主题思想。
4.请简述《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5.请简述《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
五、应用题(每题2分,共10分)
1.请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写一段描绘春天的文字。
2.请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写一段描绘秋天的文字。
3.请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写一段表达思念之情的文字。
4.请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写一段表达豪情壮志的文字。
5.请用古诗文中的名句,写一段表达人生哲理的文字。
六、分析题(每题5分,共10分)
1.请分析《论语》中孔子的道德思想。
2.请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
七、实践操作题(每题5分,共10分)
1.请根据《诗经》中的一首诗,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2.请根据《离骚》中的一段文字,创作一幅绘画作品。
八、专业设计题(每题2分,共10分)
1.请设计一个以“和谐社会”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包括广告语、画面构图和色彩搭配。
2.请设计一个以“环保出行”为主题的宣传海报,包括海报的主题、图形元素和色彩运用。
3.请设计一个以“书香校园”为主题的阅读空间,包括空间布局、装饰元素和氛围营造。
4.请设计一个以“传统与现代”为主题的展览布局,包括展览的主题、展区划分和展示方式。
5.请设计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科技馆展览区,包括展览区的主题、展品选择和互动体验设计。
九、概念解释题(每题2分,共10分)
1.请解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阐述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2.请解释“文化自信”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3.请解释“创新驱动”的概念,并分析其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4.请解释“绿色发展”的概念,并阐述其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
5.请解释“互联网+”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其对传统行业的影响。
十、思考题(每题2分,共10分)
1.请思考如何通过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请思考如何通过文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请思考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4.请思考如何通过社会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5.请思考如何通过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
十一、社会扩展题(每题3分,共15分)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通过创新创业促进社会就业。
2.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通过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通过文化交流增进民族团结。
4.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通过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5.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