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进入壁垒.ppt.Convertor.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进入壁垒
第一节 进入壁垒概述
第二节 结构性进入壁垒
第三节 策略性进入壁垒
第四节 进入壁垒的福利效应
第一节 进入壁垒概述
进入:是指在某产业内出现新的卖者(企业)。
一、进入壁垒定义的发展脉络
(1)Bain(1956)定义:在位厂商相对于进入厂商的一种优势,可使在位厂商的价格长期高于竞争价格,却不会引起新厂商的进入。其来源有三类:规模经济性、产品差异和绝对成本优势。
(2)Stigler(1968)定义:一种进入成本,需要进入厂商承担,却不需要在位厂商承担。
第一节 进入壁垒概述
(3)Ferguson(1974)定义:进入壁垒是使进入无利可图,同时可使在位厂商价格高于边际成本长期获得垄断利润的因素。
(4)Fisher(1979)定义:进入壁垒是使有益社会的进入不能进入的一切因素。
(5)von Weizsacker(1980)定义:进入壁垒是进入厂商需要承担、而在位厂商不需承担的生产成本,意味着资源配置的扭曲。
(6)Gilbert(1989)定义:进入壁垒是源自在位的租(rent)。
(7)Carlton and Perloff(1994)定义:进入壁垒是阻碍企业家在市场上尽快建立新企业的一切因素。长期进入壁垒是进入厂商必须承受、在位厂商不必承受(或过去也没有承受)的成本。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入壁垒的另一分支从分析生产技术特点和消费者的需求偏好等外生因素转向分析在位企业为了减少未来的竞争,通过自己的策略性行为影响市场结构而形成的内生性壁垒。
萨洛普(Salop)的定义:如果在位企业采取某项行动目的是想把潜在的竞争对手排挤在市场之外,从而使自己免受进入者的进入威胁,那么由此形成的进入壁垒就是“策略性的(strategic)”进入壁垒 。
我们把进入壁垒定义为:
使进入者难以成功地进入一个产业,而使在位者能够持续地获得超额利润,并能使整个产业保持高集中度的因素。
超额利润和高集中度作为进入壁垒的判断标准的原因 :
超额利润(经济利润)的存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新企业进入某一产业的唯一经济因素。
如果一个产业中企业数量很多、集中度很低,这就意味着几乎不存在限制企业进入的结构性因素,同时由于产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大量企业的存在,使得单个企业很难通过策略性行为来阻止新企业的进入。
二、进入壁垒分类
不同学者把进入壁垒按各自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萨洛普:把进入壁垒分为“无意的”进入壁垒和“策略性的”进入壁垒。
冯·威泽克:把进入壁垒划分为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
我们按照进入壁垒的成因把它划分为两类:结构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 。
结构性进入壁垒:是指企业自身无法支配的、外生的,由产品技术特点、资源供给条件、社会法律制度、政府行为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因素所形成的壁垒
策略性进入壁垒:即进入阻止,是指产业内在位企业为保持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获取垄断利润,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一系列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构筑起的防止潜在进入者进入的壁垒。
第二节 结构性进入壁垒
一、规模经济壁垒
二、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三、必要资本量壁垒
四、网络效应壁垒
五、产品差异化壁垒
六、政策法律制度壁垒
一、规模经济壁垒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企业的最小有效规模(MES)是其长期平均成本最小时企业能生产的最小产量。
在产业的市场需求有限 ,同时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在最小有效规模进行生产可获得经济利润,如果再有新企业以同样的产量进入,则所有企业都可能亏损。
规模经济壁垒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①市场容量OM的大小
②最小有效规模产量OB相对于OM的大小
③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大小。
一个产业的MES越大,且在OM中所占份额越大,则该产业客观上只能容纳越少的企业存在,从而进入壁垒较高。产量小于OB时平均成本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量小于MES的企业的生产成本劣势越大,进入壁垒也就越高。
二、绝对成本优势壁垒
1.绝对成本优势:指在位企业在任一产量水平下的平均成本都低于潜在进入者。
2.定价在P1和P2之间获得经济利润的同时阻止了潜在进入者进入
在位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可能源于以下因素:
(1)在位企业通过专利或技术秘诀控制了最新的生产工艺
(2)在位企业控制着高质量或低成本投入物的供应渠道
(3)在位企业控制着产品的销售渠道
(4)在位企业拥有具有特殊经营能力和其他技术专长的人才
(5)进入企业在筹集进入资金时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资金成 本
三、必要资本量壁垒
必要资本量指新企业进入市场必须投入的资本。
不同产业中必要资本量随技术、生产和销售的不同特性而表现出很大差异
资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