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走出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让学生自主作文
绵竹玉泉学校 王蓉 内容摘要: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老师只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积累素材,整理素材,并指导以写作方法,对写作进行激励性评价,就能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轻松自主地作文。
关键词:走出 误区 自主 作文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普遍遇到的难题。在这道难题面前,教师们绞尽脑汁、想尽办法、苦苦探索、孜孜以求地寻找好的办法,但收效甚微。有的农村学校的老师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就有些急功近利,采取了一些偏颇的方法,走入了作文教学的误区,阻碍了学生写作个性的发挥,使得作文教学暮气沉沉,学生对写作失去了兴趣。
误区一:背作文: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分别把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作文各背一篇,到考试时随便考哪一类作文,学生都是有备而来。这样的作文,它既不偏题,又语句通顺优美,肯定分数不低,这不失为应试的一个好办法。但这样的作文,它浇灭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人格。
误区二:套模式:学完一个单元,让学生模仿某一篇课文写一篇作文,或老师写一篇范文,读给学生听,让学生模仿写。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但也忽略了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地位,没有让学生真正开拓思路,获取灵感。
误区三:读范文:很多教师一贯做法是:把写得好的学生的作文拿到全班读,然后让写的不好的学生重写一次。殊不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是千人一面。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由被动的写作变为主动的写作,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写出新鲜生动、个性张扬的作文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积累素材,为写作奠基
大量阅读、积累素材,灵活运用
阅读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个性化地阅读理解,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并且灵活运用。在教学三年级《放风筝》一课时,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孩子们快乐地放风筝,写得具体、生动。我问孩子:“他们是怎么放风筝的?”“当时的心情怎样?”孩子们找出了放风筝的动词,体会出了放风筝时的快乐心情。我问他们:“写得好吗?好在哪?你愿意把这段积累下来吗?”孩子们非常乐意地积累了下来。后来,我惊奇地发现,在写这单元作文“我的课余生活”时,有两位学生写放风筝,很灵活地运用了这一段,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得很具体,我及时地表扬了这两位学生会学以致用,同时要求其他学生以后也要灵活运用自己积累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当然,教材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还要广泛阅读课外书籍。我要求学生把课外书带到学校,每天中午给他们一定的阅读时间,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传阅。每天早晨抽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积累的优美句段。这样长此以往,学生脑中就储存有大量的信息。脑中储存的信息量大了,作文就能做到词汇丰富,文思泉涌,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和作文难写的问题。
丰富生活,积累素材,指导方法
著名的文学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让学生面向生活,自由创作.。”这就要求学生多留心多姿多彩的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去体验和感悟生活。而很多学生却无视身边的人和事物,或浮光掠影、或跑马观花,捕捉不到素材,所以感觉作文难写。那么,老师有责任带着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引导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想象、去记录。
走进大自然,留心观察事物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美景近在眼前,你若不做有心人,它就从你身边无声溜走。而很多学生都不是有心人,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做有心人。那么,老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去观察四季美景、奇花异草、亭台楼阁,这些美景会给学生留下美好印象,写作文时学生自然就会有内容可写了。比如:我教三年级作文:秋天的美景。学生才初次涉及写景作文,不知怎么写,不指导写不好就会写成记事作文。于是,我就带着学生亲自去观察了我们美丽的校园。在观察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有顺序地重点先观察了花坛的形状、花坛里开着的五彩缤纷的花,然后观察了山坡周围的树木,山坡上的小草。课堂由室内变成室外,学生兴奋不已,在观察校园时问题很多:老师,这是什么花?这是什么树?我都一一解答。然后顺势引导学生:你说这花像什么?什么树依然苍翠挺拔?哪些树的叶子已经变黄了?被风一吹又怎么样了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当学生回答后,我还补充些优美的词语、句子来形容,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经过亲自观察体验以及我的指导,学生回到教室很快就完成了“秋天的校园”这篇作文,连平时作文最难的两位学生都准时交本子了。
(2)、走向社会,亲身实践体会
社会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学生只要留心,就会从这个大课堂中学到很多知识。社会每天发生着各种新鲜事、有趣事,老师要引导学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