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TG 实验问答.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DSC 实验问答 问:DSC 样品称重建议使用何种精度的天平? 答:DSC常规样品称重在 5mg 左右,一般建议配备精确到 0.01mg(十万分之一)的天平,这样样品称重量误差对热焓精度的影响 1%。如日常测试不太注重热焓而主要关注转变温度,则天平配置也可低一些,如0.1mg(万分之一)天平。 问:铝坩埚的加盖与压制有哪些实验技巧?1). 坩埚盖扎孔压制:常规方法,适用于固体样品(粉末,颗粒,片状,块状...)。2). 坩埚盖扎孔,不压制:对于一些无污染性、测完后可随意取出的样品,可采用这种方法,加盖而不压制,以便坩埚重复使用。3). 坩埚敞口(不加盖):适用于需要与吹扫气氛充分接触的实验(如氧化诱导期测试),但由于样品表面与流动气体接触会带走一定的热量,量热精度会稍低一些。4). 坩埚盖不扎孔,密闭压制:用压机将坩埚牢牢密封住,适用于生物质、潮湿样品等的测试。若测试温度与压力较高,普通铝坩埚承压性不够,可考虑低压铝坩埚(3bar)、或中压(20bar)、高压(100bar)坩埚。另坩埚盖可选择两种压制方向,一般为正压,对于部分特殊样品(例如松散的多层薄膜或絮状样品)建议反压,减小坩埚内部的空间,使样品内部受压后接触紧密,降低内部温度梯度,提高导热效果与热焓精度。 问:使用液氮进行冷却的降温测试,如何使温度曲线尽快达到线性? 答:在降温段之前设置一个恒温段(一般5~10min左右),将LN打开,初始流量不需很大,让仪器在降温之前先适应一下LN。然后降温段设置的流量根据情况酌情加大一些,但无需开到最大,仪器会自动根据冷却需要调节液氮流量。这样就能使冷却温度线较快的达到线性。 问:对于快速冷却类的测试(如T1--100K/min--T2--恒温)有些什么建议? 答:建议在降温段前加一10min左右的恒温段,在恒温段中将液氮流量调至最大(手动100%),降温段与其后的T2恒温段液氮流量可设为自动100%。全程可考虑不使用STC。 问:高分子材料在哪些情况下适合进行两次升温测试? 答:取决于您希望看到什么样的结果 关注样品原始的信息:一次升温 消除热历史或力学历史:二次升温 各样品在相同的起点上进行本身性能的比较:二次升温 热固性材料:第一次和第二次升温都很重要 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降温条件(对二次升温结果有影响)。 DSC 实验问答 问:对于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薄膜...),如何区分原始料和回收料 答:利用回收料在使用与回收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老化,以致结晶性能、抗氧性能与力学性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可尝试: DSC 氧化稳定性比较(回收料往往较易氧化) DSC 冷却结晶比较(回收料往往较易结晶) DMA 力学性能比较(回收料往往模量较低,阻尼峰较大) DSC 异常曲线诊断 DSC 异常曲线诊断 DSC 异常曲线诊断 对各种异常现象的进一步原因解释: 样品在坩埚移动(薄膜受热舒卷,金属熔融成球状液滴等) 密闭铝坩埚受热后由内压导致底部鼓胀变形,以至与传感器面的接触状况发生改变 密闭坩埚在较高温度下爆裂 坩埚在传感器上位置发生移动(例如由于吹扫气流量过大所致) 外界震动的影响 电源干扰 环境温度的突然改变,例如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 建议: 对于可疑的测试结果进行复测,以验证是真实热效应,还是一些干扰因素所致。 DSC 异常曲线诊断 DSC 异常曲线诊断 DSC 异常曲线诊断 DSC 异常曲线诊断 DSC 异常曲线诊断 DSC 异常曲线诊断 TG 实验问答 问:如何降低热重信号的噪音程度,以及突然出现的尖刺等问题。 答:热重噪音与尖刺最主要的原因是环境气流波动的影响。另外跟桌面是否稳定避震、电源稳定性也有一定关系。建议: 1. 使用稳定避震的专用实验台或水泥台。 2. 测试房间内尽量少用空调。在大风天建议关闭门窗。 3. 炉体出口处的气体管线建议先串联 1 到 2 个大的缓冲瓶后再以细管通到大气中(特别对于STA449C、STA409PC)。 4. 有条件的话可以配备稳压电源。 问:含易挥发组分、重量不稳定的样品如何测试? 答:对于此类样品主要问题在于样品暴露于空气下其重量持续减轻,以致初始称重已不能代表测量开始前的当时的重量。在这种情况下,请使用测量软件“称重选项”中的“在测量开始前进行称重”,在测量开始前瞬间进行实时的重量称量(空坩埚需预先去皮)。 问:对于塑料/橡胶/涂料类样品的组分含量检测,请推荐适用的温度程序 答:常用温度程序:RT … (N2) … 850℃ … (air 或 O2) … 980℃ 室温~600℃(N2):小分子添加剂或残余溶剂等的挥发;树脂的分解 650℃~800℃(N2):常用填料碳酸钙的分解 850 ℃以上(O2):热解碳与碳黑填料的烧失 残余质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