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学整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绪论
1、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艺学: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催化剂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或社会服务的技术。
一般发酵工程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1)菌种选育;(通过细胞诱变或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等)
(2)细胞大规模培养即发酵过程;
(3)生产活性的诱导;(在发酵特定阶段,用化学或物理法)
(4)菌体及产物的收获(利用浓缩、吸附、过滤、离心、萃取、干燥、重结晶等手段)
二、菌种选育
填空
1、决定发酵过程的工业生产水平的三个要素:生产菌种的性能、发酵及提纯工艺条件、生产设备
2、酵母菌(yeast):单细胞真核生物,主要分布于含糖质较多的的酸性环境中,常以单个细胞存在,以发芽形式进行繁殖。
3、工业上用的酵母菌有:啤酒酵母、假丝酵母、类酵母等
4、霉菌 :偏酸性环境,大多数为好氧性,它以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进行繁殖,大多以无性孢子繁殖为主。
5、放线菌:主要以无性孢子进行繁殖,也可借菌丝片段进行繁殖。它的最大经济价值在于能产生多种抗生素
6、担子菌:菇类生物,用于多糖、抗癌药物的开发
7、预处理的方法:热处理、膜过滤法、搅动、化学法、诱饵技术。
8、富集与分离:分批式富集培养、恒化式富集培养技术(特别适合用于连续发酵生产
)、固体培养基分离技术。
9、初筛:涂布法、影印平板法。
10、筛选抗生素产生菌的方法:抑菌圈法、稀释法、扩散法、生物显影法。
11、抗肿瘤药物生产菌的分离方法:生化诱导分析法、SOS生色检测法。
12、生长因子产生菌的分离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分离菌能否促进营养缺陷型株的生长。
13、自然突变原因: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互变异构效应。
14、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
15诱变剂:物理诱变剂、化学诱变剂((1)与核酸碱基化学反应的诱变剂,此类型主要有烷化剂、亚硝酸和羟胺等(2)碱基类似物(3)移码突变的诱变剂 )。
16、菌种的复壮的方法:稀释分离法、平板划线法、组织分离法
17、微生物菌种保藏的方法:冷冻保藏、冻干保藏、传代保藏、矿物油中浸没保藏、
18、冷冻保藏的种类:普通冷冻保藏技术(—20℃)、超低温冷冻保藏技术(-60—-80℃)、液氮冷冻保藏技术
名词解释
1、假菌丝:子芽不与母细胞脱离就形成链状细胞。
2、自然选育: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
3、自然突变:微生物在没有人工参与下所发生的突变。
4、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着低剂量的宇宙射线、各种短波辐射、低剂量的诱变物质和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的诱变物质等的作用引起的突变。
5、互变异构效应是指:四种碱基第六位上的酮基或氨基的瞬间变构,会引起碱基的错配。
6、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诱变剂处理均匀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促使其突变率大幅度提高,然后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少数符合育种目标的突变株用于生产和研究。
7、表型延迟(phenotypic lag)就是指某一突变在DNA复制和细胞分裂后,才在细胞表型上显示出来,造成不纯的菌落。
8、菌种退化:在较长时期传代保藏后,菌株的一个或多个生理性状和形态特征逐渐退化或消失的现象。
大题
选择性分离法
㈠含微生物材料的选择。尊循的原则是材料的来源越广泛,越有可能获得新的菌种。
㈡材料的预处理。
㈢所需菌种的分离。
㈣菌种的培养
㈤菌种的选择和纯
2、重要工业微生物菌种的要求
(1) 廉价原料、生长迅速、目的产物产量高。
(2) 易于控制培养条件,酶活性高;发酵周期较短。
(3) 抗杂菌和嗜菌体的能力强。
(4) 菌种纯,不易变异和退化,不产生任何有害的生物活性物质和毒素,保证安全生产。
3、在筛选所需的菌种时应考虑的一些重要的指标:
(1) 菌种的营养特征:培养基廉价丰富;
(2) 菌种的生长温度:较高,减少冷却成本;
(3) 菌种对所采用的设备及生产过程的适应性:
(4) 菌种的稳定性:
(5) 产物的得率和产物的浓度:
(6) 产物容易回收:
4、诱变育种的基本方法
㈠出发菌株的选择
(1)自然界直接分离到的野生型菌株
(2)经历过生产条件考验的菌株
3)已经历多次育种处理的菌株?
㈡制备菌悬液
㈢诱变剂的使用方法
㈣中间培养
㈤突变菌株的筛选
(1)、 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的筛选
(2)、 抗反馈阻遏和抗反馈抑制突变菌株的筛选
(3)、 组成型突变株的筛选
(4)、 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①抗生素抗性突变
②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
③条件抗生突变
④敏感突变
5、诱变育种工作中注意的问题
选择好出发菌株
复合诱变因素的使用
计量选择
变异菌株的筛选
高产菌株的获得需要筛选条件的配合
6、引起菌种退化的原因
菌种保藏不妥;
菌种生长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是遇到不利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