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师角色.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教师角色的转变 本章主要内容 1.教师角色的内涵与特点 2.西方教师角色观的演变 3.中国教师角色观的演变 4.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本章学习目标 (一)了解教师角色的内涵和特点; (二)把握国外教师角色古观的历史演变; (三)学会批判性分析我国的传统教师角色观以及多视角理解我国现代教师角色; (四)理解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精神,把握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向和要求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一)本章重点:教师角色的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科学认识。 (二)本章难点:我国的传统教师角色隐喻及评析。 本章的内容要点与讲解 第一节 教师角色的内涵与特点 一、教师角色的内涵 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 二、教师角色的特点 (一)教师角色是规范性和自主性的统一 “规范性”: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必须按照特定社会的要求来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自主性”:教师在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权。 要求:教学既要遵循国家要求,又要发挥创造性。 (二)教师角色具有人格化特征 人格化特征: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 要求:教师应当注意加强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充分发挥崇高人格的教育作用。 (三)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 多样性:“教员”、“领导者”、“心理保健者”、“纪律执行者”、“青少年的知己和朋友” 等角色。 发展性: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需要承担的职责越来越多,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也处于不断更新之中。 要求:与时俱进地调整和转换自身的角色。 (四)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和模糊性 模糊性:教师的劳动成果具有集体性、长效性,很难即时看出,很难精确评价。 弥散性:就是指教师的角色责任、工作时间、空间等没有清晰界限。 要求:要正确认识这种特点,避免引发教师角色的内在冲突,避免因缺乏满足感、成就感而产生消极情绪和职业倦怠。 上述有关教师角色特征的论述,意在帮助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究竟是“谁” ,只有在此前提下,才教师能自觉地按照自身的角色规范和要求去开展职业活动。 但是,对于当今的我国教师来说,仅仅了解自身角色的一般特征已经远远不够了,必须通过纵向的历史考察和横向的国际比较,才能找准自己的坐标位置。 为此,我们还需要学习国外、国内的教师角色观的历史演变以及当前特征。 第二节 西方传统教师角色观 西方传统的教师角色观演变的主线是: (一)教师是“神父” (二)教师是 “专家” (三)教师是“学生行为的塑造者” (四)教师是“教育环境的设计师和规定者” (五)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西方传统教师角色观的中心是强调教师对儿童的支配和控制。 2.西方现代教师角色观 理论流派 教师角色观 认知建构主义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社会建构主义 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者、探究者、有力量的思想者 人本主义 促进者、引导者、教学艺术家 实用主义 学习者、反思型实践者 批判理论 变革者 3.当代西方教师角色定位 类别 角色 社会角色 教师促进民族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角色 学校角色 教师作为学生家长、教师同事、教学管理人员(如校长)和社区的合伙人,或者说合作者、合伙人角色。 课堂教学角色 教师作为“教学专家”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自我职业角色 自我职业认同和自我角色重塑 西方教师角色定位的案例分析 案例1 案例2 案例3:英国博航特学校教师 PK 中国教师 第三节 中国教师角色观的演变 在我国历史上,有几种典型的教师角色隐喻折射出人们对于教师角色的传统认识。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我们需要对这些教师角色隐喻的积极意义和不合理之处加以反思,以有利于对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1)“蜡烛论” 积极之处:“蜡烛论”这种教师角色定位强调了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有利于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促进了“尊师重道”的传统社会风气形成。 不足之处:将教师无限拔高,带有将教师抽象为“圣人”的倾向,忽视了教师的物质生活、经济地位及其持续的专业发展。 (2)“工程师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积极意义:“工程师论” 肯定了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是发展学生的心灵,促进其人格的发展。 不足之处:它曲解了师生关系,夸大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师可以按照一定方案任意塑造学生的精神。但实际上,教师仅作为既定方案的执行者,其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限。 (3)“园丁论” “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积极之处: “园丁论”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为学生准备田园式的宽松学习与成长环境,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