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检测的方法的研究进展.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检测的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分光光度法、酶联免疫吸附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液质联用法、气质联用法、离子色谱法等。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适应性广等特点。对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对其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关键词:三聚氰胺;食品添加剂;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TS20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15
1引言
三聚氰胺(Melamine,化学式:C3H6N6),是一种富含氮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涂料、塑料、黏合剂、纺织、造纸等工业生产中[1]。三聚氰胺对身体有害,不可用于食品加工或食品添加。
食品中蛋白质含量通常是利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氮含量来间接测定的,而三聚氰胺的含氮量为66.67%,因此一些不法商贩将三聚氰胺添加到含乳食品中来提高蛋白质的表象含量,从而降低成本[2]。2007年,美国发生多起宠物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导致宠物中毒事件。2008年,中国牛奶、婴儿配方奶粉及其他奶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事件,导致多起婴儿肾结石,部分患儿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甚至死亡[3]。这些事件使消费者对含乳食品产生了恐惧,对此国家各部门对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展开了研究,制定出一系列标准。《原料乳与乳制品中三聚氰胺检测方法》(GBT 22388-2008)中规定了原料乳及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分别为:婴幼儿配方乳粉1 mgkg;成人奶粉2.5 mgkg[4]。
目前,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分光光度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液质联用法(LC|MS)、气质联用法(GC|MS)、离子色谱法等。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适应性广等特点[5],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目前对其检测的要求。
2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肖锡林等[6]利用可见分光光度法对牛奶中微量的三聚氰胺进行了定量分析。试验中对不同的显色剂、温度、显色时间和入射波长进行了条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2,6-二氯靛酚钠为显色剂,25℃显色10min,在634 nm处有最大吸收值。此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40~800 μgmL,回收率为92.66%~97.84%,相对标准偏差为0.45%~1.43%。该方法所用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推广使用。
3酶联免疫吸附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是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反应将被测物质与酶连接,然后通过酶与底物产生颜色反应来测定目标物质,常用于定量分析。
安徽省地方标准《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的测定―酶联免疫吸附法》(DB34T 1374-2011)就是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来测定三聚氰胺的含量,本方法在生鲜乳中的检出限为100 ngmL[7]。赵宁等[8]自主制备三聚氰胺单克隆抗体,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牛奶中三聚氰胺含量的酶联免疫检测方法,该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0~810 ngmL,回收率为84.0%~90.0%,方法检出限为10 ngmL。此试验建立的ELISA一步法能满足对牛奶中三聚氰胺的检测要求。
4色谱法
4.1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以液体为流动相,利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中,在柱内样品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检测。目前已经开展了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紫外检测器来检测三聚氰胺的研究。
魏秀莲等[9] 和樊艳等[10]分别通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紫外检测器对含乳食品中的三聚氰胺进行快速检测,该方法的检出限可达到0.05 mgkg,回收率可达到85%~98%,相对标准偏差≤0.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快速测定牛奶、奶粉和其他奶制品中的三聚氰胺,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好、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单一样品的检测时间短,样品的提取也不复杂,适合含乳食品中三聚氰胺的大批量检测。
4.2液质联用法
液质联用又叫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它将液相色谱和质谱结合起来,样品经液相色谱分离后在质谱部分与流动相分开,被离子化后,经质谱的质量分析器将离子碎片按质量数分开,经检测器得到质谱图。在药物分析、食品分析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孙志文等[11]建立了牛奶中三聚氰胺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HPLC|MSMS)。检测的三对定性离子对分别为:mz 126.784.8、126.768.1和126.743.0,定量离子对为126.784.8,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分析。该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为1~500 ngmL,相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