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散文诗两首》同步练习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散文诗两首》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达标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徘徊并蒂()菡萏()攲斜荫蔽()
匿笑( )莲蓬( )慈怜()花瑞()遮拦( )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
A.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B.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C.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D.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不力的水珠。________,把________袭向母亲,又幻想自己的________投在妈妈的书页上,同妈妈________。
4.《荷叶母亲》是一曲讴歌母爱的赞歌,作者三红莲,她的情绪也各不相同, _________ _____
______ _____
母亲————由景入情,赞颂母亲————抒情
课堂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一)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题1:《金色花》一文中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理解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做了哪些事,文章主要围绕那些内容来写的。
答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总之,是孩子想为妈妈做点事。因为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
点拨:看孩子为妈妈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
探究点二:理解文中关键语句
例题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解析:此题主要检测学生对作品中关键句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型的题目,不能孤立地断章取义,应该把这些句子放到课文中去,联系全文,结合文章主旨来考虑。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有助于更好地“读懂”课文。1.选出加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花瑞(ruì) 并蒂(tì) 莲蓬(lián) 烦闷(fán)
B.荷叶bì)
D.慈怜cí) 姊妹(zǐ) 沐浴(yù) 匿笑(nì)
2.选出下面词语解释有误一项是( )
A.匿笑:偷笑;匿,隐藏。 并蒂: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
荫蔽 :树木遮蔽。课文写作者的情绪变化有何作用?为什么要写白莲?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huái dì dàn qī yīn nì péng lián ruì zhē 2.A.花开的好预兆,瑞:吉祥的。B.文中指含苞待放。C.倾斜,歪斜。D.慈爱怜惜。 香气 影子 捉迷藏4.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去“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暗暗的、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不告诉你,妈妈。”“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这些词句主要突出表现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
5.(1)调皮,快乐(2)母亲焦急,我调皮(3)爱怜,责怪(4)调皮,撒娇
学习《荷叶母亲》
1.母亲。
2.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3.为抒发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设置生动的情景
4.母亲对子女的爱,因为荷叶荫蔽红莲;子女对母爱的赞颂,从文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可看出。
5.荷叶。
6.荷叶保护红莲就像母亲保护自己的孩子;触景生情、寄情于物、借物喻人。
当堂达标训练
1.A.蒂(di)2. 适意:舒适。3.B《金色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4.嘻嘻 匿“笑嘻嘻”一词形象地表达出“我”变成金色花后的开心和得意。“匿笑”一词生动地写出了“我”的调皮和狡黠。
5.第一个问句是“我”变成了金色花后在心里对妈妈所说的话。作为孩子,他知道妈妈深爱着自己,他希望虽然自己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但妈妈依然可以认识自己。但是,他又没有十足把握,所以在心底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表现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爱。第二个问句是妈妈发现孩子不见时大声寻找时说的,表现出了妈妈对孩子深切的爱和找寻不到时焦急的心情。
6.上文写到“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象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也一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嗔怪中恰恰表现的是母亲的担心和对孩子的疼爱。
7.不同意。在“我”变成了金色花后,仍不离妈妈左右,注视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为她送去香气,陪伴妈妈读书,这些都说明了“我”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之所以在妈妈寻找自己时不说话并且匿笑,是因为他个性天真调皮,在和妈妈开玩笑,而并不是真的捉弄妈妈。所以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