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周边地区经济竞合趋势与我国的对策.pdf

发布:2018-03-01约1.96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周边地区经济竞合趋势与我国的对策 1 2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所 全 毅 杨立冰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的加强,中国周边地区的经济竞合 关系出现了新态势。多边合作趑趋不前,以双边FTA 为核心的区域合作浪潮叠起,大国在 该地区的竞合关系异彩纷呈。本文拟对中国周边地区的经济竞合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中 国应该采取的对策思考。 一、 中国周边地区经济合作新趋势 亚太地区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 世纪60 年代,主要沿三个层次展开: 一是多边合作机制:从1965 年日本一桥大学小岛清教授提出的“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区” 构想,到1989 年11 月亚太地区主要发达国家以及韩国和东盟等12 国的27 位外交、经济(贸 易)部长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APEC )。这标志 着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从民间论坛活动进入官方性质的政策推进阶段。特别是 1993 年西雅图 APEC 非正式首脑会议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政府推动得到强化。1994 年通过《茂物宣 言》,提出APEC 发达成员不晚于2010 年,发展中成员不晚于2020 年实现亚太地区贸易和 投资自由化的“两个时间表”。1995 年推出《大板行动议程》,成员们提出了各自实施自由 化的“首次投入”方案。1996 年提出《马尼拉行动计划》,各成员开始实施“单边行动清单”。 1997 年温哥华会议确定渔业、林业、能源、玩具、医疗设备、环境产品和服务、珠宝、化 学品、电讯等9 个部门提前实现自由化。但是,这些倡议与行动计划在 1997 年东亚地区遭 受金融危机之后受到了挫折。 二是局部经济圈:所谓局部经济圈是指地缘经济关系非常密切的相邻国家间,或以整个 国家或以一个局部地区参加小范围然而更紧密的 国际经济合作。由南而北依次为“成长三 角”(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柔佛州、印尼的廖内群岛),泰铢经济圈(泰国、柬埔寨、老挝),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华南经济圈(中国的香港、澳门、广东、福建、台湾), 黄海经济圈(中国华东地区和辽宁、韩国、日本九州),图门江开发计划以及东北亚经济圈 (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韩国、朝鲜、日本、蒙古)。这些分属不同国家且相邻 的州或省已由频繁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人员跨国流动联系起来,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 形成紧密的国际分工与经济联系,完成了功能性一体化,成为东亚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 特征。 二是双边自由贸易区。亚太地区对双边自由贸易区的探索也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早在 1965 年8 月31 日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就签署了澳新自由贸易协定,1977 年东盟五国签定了东 盟特惠贸易安排协议,1983 年澳新签定紧密经济伙伴协定,1988 年6 月2 日美加签定了自 由贸易协定(1993 年扩大为包括美加墨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即NAFTA )。进入21 世纪APEC 成员中只有东亚的中、日、韩以及中国的港澳与台湾地区没有参加任何自由贸易协定。但是, 从 1997 年东亚金融危机后,东亚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双边自由贸易区的选择成 为进入21 世纪以来东亚经济合作新亮点。 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当前全球 FTA 合作的热点,据初步统计我国周边国家或地区已经签 署、正在商谈和有意向谈判的FTA 协议已经超过100 个,各大国都把亚洲地区作为FTA 谈 判的重点之一,亚太地区正在形成FTA 合作网络。各国商谈FTA 的做法和策略虽然不尽一 致,但共性越来越多,体现出一些规律性特点。(1)优先考虑周边国家或地区,兼顾重要经 贸或战略伙伴;(2 )侧重关税减让,重视非关税问题及其他经贸领域的合作;(3 )某些国家 1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亚太区域经济与国际经济关系 2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亚太地区政治与历史 1 把在WTO 框架下的要价和主张率先在FTA 中予以实践;(3 )双边和区域性FTA 并举,更 多采用双边的形式,但不拘具体名义和操作方式;(4 )突破了传统的“区域”框架,跨洲 1 FTA 日渐增多。 有人认为,80 年代大规模兴起的区域经济集团起因于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失望与怀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