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八章药物制剂的微生物检查.ppt

发布:2018-01-26约3.52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药物制剂的微生物检查试验 第一节 药物的抗菌试验  第二节 灭菌制剂的无菌检查 第三节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模块1 药物的抗菌试验 一、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  优点:体外抗菌试验在实验室内进行,方法简便,不需要活的动物,需时短,用药量少,实验条件易控制,也不受动物体内复杂因素的影响。  缺点:有时其结果和动物体内试验结果不完全平行,其至有矛盾。  所以,必须和体内抗菌试验结果一起进行综合判断,才能体现其意义。  表示方法:最小抑菌浓度(MIC) MIC是指该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通常用MIC评价药物抑菌作用的效力,以μg/ml或U/ml表示。其值越小,说明抑菌作用愈强。 二、药物的体内抗菌试验    抗菌药物进入体内后,其效力的发挥要受体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如血液、组织蛋白、磷脂、脓汁中的核酸等物质可降低药物的活性;坏死组织内的酸性环境,对药效的发挥也有较大的影响;某些药物在体内可因降解而增强活性;有些细菌进入体内后,由于代谢活力的改变,对药物的敏感性可能降低等。因此,体外抗菌试验有效的药物,还需要经过体内抗菌试验证明有效后,才能推荐应用于临床。       体内抗菌试验即动物的实验治疗或保护力试验。动物实验治疗的方法,大致是先用致病菌使动物体表或体内感染,造成感染动物模型,然后按不同剂量、不同给药方法(如腹腔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或口服等)以及间隔不同时间进行实验治疗。实验时还要设立一组动物用生理盐水代替药物进行对照治疗。然后根据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动物死亡数或内脏的含菌数,评价药物的作用和效力。 三、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在抗菌试验中应有效控制其影响因素,才能确保试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主要的影响因素有: (1)试验菌 (2)培养基 (3) 供试药物 (4)对照试验    (1)试验菌 在抗菌试验中所用的菌种,必须是国家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专门提供的标准菌株。在特定情况下需要应用临床分离的菌株时,则必须用经过严格鉴定、纯化及合理保藏的菌株。 (2)培养基 培养基要根据试验菌种的营养要求配制,所用的原料、成分必须控制质量,制备过程必须规范。培养基内不能含有药物的对抗物或能使药物活性降低的成分。 1.连续稀释法    (1)、液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 在一系列的试管中,用液体培养基稀释药物,使各管内含有的药物呈一系列递减的浓度,如20—10—5-2.5—1.25—0.625(μg/m1)……然后在每一管中加入定量菌液,经24—48h培养后,肉眼观察结果,以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为该药的MIC. (2)固体培养基连续稀释法 ①平板法   此法用于测定多种细菌对同一药物的MIC。先按连续稀释法配制药物溶液,然后将此不同浓度的药液定量混入尚未凝固的琼脂培养基中,制作成一批含有一系列递减浓度的药物的琼脂平板。再将各种含有一定菌量的菌液,以点种法逐个点种于平板的一定位置上(直径9cm的干板约可点种30种试验菌)。同时要进行无药平板对照。培养后可测知各菌对该药物的MIC。    ②斜面法  此法将不同浓度的药液,混入尚未凝固的试管琼脂培养基中,制成斜面,使各管含有一系列递减浓度的药物,斜面上再接种定量的试验菌液,培养后可测知MIC。    此法适用于必须较长时间培养而又不适宜用平板法的细菌,因平板培养时易干燥和污染。如培养结核杆菌和丝状霉菌时,通常要用试管法。 2.琼脂扩散法  原理:利用药物能在琼脂培养基中扩散,并能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抑制细菌生长的原理进行的。通常是在琼脂平板上,用涂布法或倾注法接种一定量的试验菌,然后用一定方法加入药物,再放在37℃培养箱中培养18—24h。凡是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在其有效浓度内可形成抑菌范围,即抑菌圈,以其抑菌圈的直径或抑菌范围的大小来评价该药物抗菌作用的强弱。  琼脂扩散法精确度较差,通常用于定性试验或初步判断药物的抗菌作用的大小。 (1)滤纸片法    实际工作中较常用的方法,通常用于新药的初筛试验,以初步判断新药是否具有抗菌作用;也常用于病原性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以测定临床分离的某种细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供医生选用治疗药物时参考。  取圆形滤纸片(直径0.6cm,需经120℃干燥灭菌2h)试验时用无菌滤纸片沾取—定浓度的药物溶液,放在接种细菌的平板表面 ,培养后观察结果,若试验菌生长被抑制,则滤纸周围出现透明的抑菌圈。       对于用纸片法作药物敏感试验,国内已普遍采用国际标准方法,即K—B法(Kirby—Bauer法)。K—B法必须使用统一的MH(Mueller—Hinton)培养基,被测细菌的浓度、纸片的质量、纸片含药量以及其他试验条件均有严格标准。在标准的实验条件下所得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