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的变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的变化
吕 燕(黑龙江省牡丹江机车医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3)
【中图分类号】R75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135-02
【关键词】 系统性经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的主要环节是大量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激活补体而引起组织损伤。SLE的血管炎改变与淋巴细胞游走及黏附密切相关,因此认为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可能在SLE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目前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SLE)中作用的研究日益受重视,包括从粘附分子探讨SLE的发病机制,粘附分子与病情活动性的判断,抗粘附分子抗体用于SLE的治疗等。本文对SLE患者的可溶性黏附分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旨在了解血清黏附分子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所有病例均来自辽宁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43例,均符合1982年美同风湿病学会(ACR)诊断标准。排除患严重其他继发性疾病者。女性40例,男性3例,年龄13~76岁,平均(28.96plusmn;11.20)岁,病程2个月~30年,平均(5plusmn;8.65)年。同时选取2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15~41岁,平均(29.26plusmn;6.78)岁。两组年龄、性别无显著性差异(Plt;0.05)。其活动积分按改良的1992年欧洲SLE活动评分标准:其中活动期20例,非活动期23例。以尿蛋白gt;0.5g/d或++以上,和(或)尿红细胞gt;5个/HP和(或)有颗粒管型作为有无肾损害的判断标准:肾损害者13例,无肾损害者30例。
1.2实验方法
1.2.1 标本收集
空腹抽取SLE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外周血3ml,分离血清置-70℃冰箱保存。
1.2.2 主要仪器
(1)酶标仪:型号:BENCHMAR BIO-RAD
(2)洗板机:型号:1575820-RAD
1.2.3血清slCAM-1,sVCAM-1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sICAM-1,sVCAM-1试剂盒购自北京邦定泰克生物有限公司,实验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2.4 其他相关项目检测
常规法检测血尿常规、血沉(ESR)、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抗可提取核抗原(ENA)抗体多肽抗体谱、补体c3等项目。
1.2.5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经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SLE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sICAM-1、sVCAM-1的水平见表1。结果显示:43例SLE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1);SLE活动期高于非活动期;有肾损害者高与无肾损害者。
2.2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SLE患者血清sICAM-1、sVCAM-1与狼疮积分呈正相关(r=0.315、0.412,P<0.01);与补体 C3呈负相关(r=-0.562,Plt;0.01,r=-0.643,Plt;0.01);与ESR呈正相关(r=0.435,plt;0.01;r=0.365,Plt;0.01);sICAM-1与sVCAM-1两种分子之间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r=-0.603,Plt;0.01)。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不清,黏附分子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细胞黏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问黏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自,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属细胞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它们参与调节炎症反应,组织细胞的发育和分化,免疫应答反应,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以及细胞外基质间黏附作用,参与淋巴细胞归巢和再循环及肿瘤的浸润和转移等,是目前备受关注的2个细胞黏附分子。
在炎症发生过程中淋巴细胞必须首先黏附到内皮细胞,然后通过内皮细胞连接处再穿过血管基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