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3化学键及分子结构.ppt

发布:2017-03-02约2.36万字共15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氧(1s22s22p4) O2 分子中前 10 个价电子按能级由低到高填至成键轨道 ?2p,再向上是能量相同的两个 ?2p* 轨道,最后 2 个电子应该分别填入 ?2py * 和 ?2pz* 轨道,有未成对电子,所以整个分子表现为顺磁性。 3.3 分子间作用力 化学键一般是指原子结合成分子和晶体的强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其键能约为 100 ? 800 kJ?mol-1。 分子之间弱的相互作用称为分子间作用力或范德华力(Van der Waals force), 其结合能比化学键能约小一、二个数量级,大约为几到几十 kJ?mol-1。分子间力(范德华力)是决定分子型物质熔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分子的极性 分子极性 键极性 分子几何构型 电负性相同——非极性键——非极性分子 电负性不同——极性键 正电荷与负电荷中心重合——非极性分子 正电荷与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极性分子 偶极矩 q:正电(或负电)重心上的电荷的电量 d:正负电重心之间的距离,偶极矩长 μ=qd ?的单位为库·米 μ越大,分子极性越强 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 偶极矩是矢量,其方向是从正电中心指向负电中心。 角形 四面体 直线形 角形 直线形 直线形 直线形 直线形 平面正三角形 5.28 3.63 0.33 1.67 6.47 3.60 2.60 1.27 0 SO2 CHCl3 CO O3 HF HCl HBr HI BF3 直线形 直线形 直线形 直线形 正四面体 正四面体 角形 角形 三角锥形 0 0 0 0 0 0 3.63 6.17 4.29 H2 N2 CO2 CS2 CCl4 CH4 H2S H2O NH3 一些分子的分子电偶极矩与分子空间构型 分子 分子 分子空 间构型 分子空 间构型 m × m 由于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因此分子中始终存在一个正极和一个负极,这种极性分子本身固有的偶极矩称为固有偶极或永久偶极。由于分子不是刚性球体,在外电场作用下也会发生变形,即核和电子云在外电场作用下发生漂移,而产生新的的偶极称诱导偶极。由于极性分子可以充当外电场,所以极性分子可以使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产生诱导偶极。 诱导偶极示意图 其实,分子在没有外界影响下,也会因为核和电子云之间经常发生的瞬时为宜而产生偶极,这种偶极称瞬时偶极,故对于极性分子而言,既有固有偶极和瞬时偶极,还有诱导偶极。 二、分子间力 【实例分析】NH3、CO2、Cl2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凝聚成液体或固体。 这表明分子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作用力,称为分子间力或范德华(J.D.Van der walls,荷兰物理学家)力。分子间力的本质是静电引力,无饱和性和方向性,其产生与分子的极性和极化有关。 1、定向力:产生于极性分子之间。当两个极性分子充分接近时,同极相斥,异级相吸,使分子偶极定向排列而产生的静电作用力。 μ越大定向力越大。只存在极性分子之间。 当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充分接近时,极性分子可使非极性分子变形而产生偶极称为诱导偶极,诱导偶极与固有偶极间的作用力叫诱导力。 2、诱导力 μ越大,变形性越大,诱导力越大。存在极性分 子与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 分子间由于瞬时偶极而产生的作用力叫色散力。 瞬时偶极 3、色散力 分子变形性越大, 色散力越大。 所有分子间均存在 色散力。 色散力与分子变形性有关,变形性大,色散力大: 分子中原子数目越多,变形性越大 原子越大,元素原子序数越大,变形性越大 定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统称范德华力。一般色散力是分子间的主要作用力,三种力相对大小为:色散力? 定向力 诱导力 kJ/mol  取向力  诱导力  色散力 Ar     0    0    8.49 HCl   3.305   1.104   16.82 分子间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对物质熔、沸点的影响 通常,组成、结构相似的分子,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熔、沸点升高。例如 稀有气体 He、Ne、Ar、Kr、Xe 卤素单质 F2、Cl2、Br2、I2 卤化硼 BF3、BCl3、BBr3、BI3 卤素氢化物 HCl、HBr、HI 熔、沸点依次 升高 (2)对溶解性的影响 符合“相似相溶”规律。即 “结构相似的物质,易于相互溶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