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水温时空分布特征及与下湄公河水温的比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张一平①
高
富①②④
何大明③
李少娟③
(①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昆明 650223; ②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昆明 650204; ③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研究中心,
昆明 650014; ④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9. E-mail: yipingzh@xtbg.ac.cn)
摘要 利用澜沧江流域 11 个基本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水文站的水温观测资料(20 世纪 60 年代), 分析了澜
沧江水温的时空变化, 并利用 20 世纪 80 年代后的澜沧江下游(允景洪站)的水温与下湄公河水温(清盛 站)进行了比较, 探讨了澜沧江下游与下湄公河水温的变化趋势. 经过分析发现: 澜沧江上、下游的水温 变化较大, 明显受到纬度的影响, 其效应干季大于雨季, 冬季大于夏季; 平均最低水温受纬度的影响最 大, 而平均最高水温的影响最小. 由此可以认为: 澜沧江由于受到河道准南北走向的影响, 水温变化较 大. 另外, 通过对澜沧江下游的允景洪站和下湄公河的清盛站近期的水温极其变化趋势的比较分析, 发 现: 允景洪站与清盛站的水温差值是趋于减小. 不论是干季、雨季还是年平均, 允景洪站的水温趋于弱 上升趋势; 而清盛站的水温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 由此造成了两站间的水温差异呈现减小趋势. 这种相 反的变化趋势表明, 下湄公河的水温变化与澜沧江出境水温变化关联较弱, 更多受区域来水水温和地 方气候变化影响.
关键词 澜沧江-下湄公河 水温变化 纵向岭谷
对澜沧江径流的影响; 何舜平等人[10] 探讨了澜沧江
中、上游鱼类的生物多样性. 但是, 对于澜沧江-湄公 河的水温研究报道较少[11].
众所周知, 生物生存需要有其适合的生境, 其
中, 温度是其主要要素之一. 由于温度往往是水生生 物分布的第一限制因子[12,13], 对于鱼类来说, 水温也 是衡量其生境的主要指标, 因此, 河道的水温受到了 人们的关注. 研究表明, 地方气候乃是河流、湖泊水 温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14~19]; 而溪流水温的升高, 可影响冷水鱼类的种群和分布区域[12,13,20,21]; 由于大 气温度升高导致生境改变, 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鱼 类如鲑鱼, 最终产量有较为明显的下降[19,22,23]. 但是 在澜沧江- 湄公河流域, 关于水温的研究尚不充分, 需要开展深入研究.
本文利用受干扰较小的 20 世纪 60 年代澜沧江上 游到下游主干河道和主要支流的水温观测资料, 分 析探讨了澜沧江水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另外, 利用澜 沧江下游主干河道水文站( 允景洪站) 和下湄公河主 干河道水文站(清盛站)1985~2001 年水温资料, 通过 对比分析, 探讨了水温及水温差的变化趋势, 为深入 分析人类活动对河道水温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澜沧江-下湄公河为亚洲第一大国际河流, 具有
南北蜿蜒、东西展布的特征. 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
自北而南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
km[1].
南六国, 在越南南部注入南海, 全长 4880
澜
沧江-下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 出境后称下湄
公河; 流域纵贯中国西南部的纵向岭谷区, 具有极为 重要的战略位置, 在中国云南境内的干流长 1170 km, 有黑惠江、威远江、流沙河等大小支流 96 条, 流域 总面 积 为 90010.03 km2, 占 云 南 省 土 地总面 积的
23.5%. 其准南北向的流向使其成为既是各种生物与 人类南北迁徙活动的天然廊道, 同时又构成生物与
人类活动东西向交汇的天然屏障.
近年来,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在澜沧
江主干河道上兴建大型水电站, 引起了国内外高度
关注[1~3],
其中水电站建成后对鱼类的迁移问题即是
其中之一, 由于鱼类有洄游习性, 水电站的建设是否
会影响到鱼类的洄游, 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关注
的热点[4~6].
另外, 在澜沧江下游的湄公河流域, 鱼
类是当地民众的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因此受到国际
上的普遍关注. 在澜沧江流域相关研究已有报道, 何 云玲等人[7], He 等人[8], 周伟[5] 对澜沧江河谷地区的 气温和降水进行了分析; 尤卫红等人[9]探讨了降雨场
2007-01-02 收稿, 2007-04-27 接受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 2003CB415101)资助
表 1 研究区水温观测点概况
塘上
旧州
功果桥
甸南
羊庄坪
炼城
下关
天生桥
四十里桥
清华农场
允景洪
清盛
E/(°)
N/(°)
99.63
27.17
99.38
25.83
98.3
25.58
99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