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34
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
发展规划纲要
(文本)
云南省旅游局滇西南旅游区
规划编制组
2004.1
前 言
云南是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大自然的神斧在这里造就了罕见的奇山异水,历史的巨澜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让这里孕育了绚丽的民族风情:滇中高原的春天般气候和湖群,滇西北高山峡谷的香格里拉秘境,滇西边境的珠宝贸易与火山热海,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畔的热带雨林,滇东南如诗如梦般的喀斯特岩溶山水,滇东北红土地上的历史古道和瀑布群……在这片堪称旅游资源大省的土地上交相辉映,特色山水、民俗风情、边疆秘境、国际通道、南药花卉、土特名产、风味小吃等等熠熠生辉,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伴随着新千年的钟声,云南旅游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01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聘请世界旅游组织专家并与云南省旅游专家编制了《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此后各地州市以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先后编制了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县市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国家、省级、地州、县市四个层次的旅游规划体系。随着国家旅游局进一步强调区域旅游协作和云南省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整合,编制云南省六大旅游片区规划和科技兴旅规划的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为发挥全省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促进跨区域特色旅游发展,推动云南省旅游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云南省旅游局组织了省内旅游规划编制单位的专家,通过历时近一年的紧张而有序的工作,对全省六大旅游片区和科技兴旅规划进行了编制,整个工作经过了调查研究、初步方案编制、征求地方意见、咨询论证、最终评审等几个阶段,终于完成了现在提交给省政府的七个规划成果。
云南省六大旅游区旅游规划和科技兴旅规划的编制,得到了省政府、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省十六个地州市的高度关心和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在此,我们谨表深深的谢意。
云南省六大旅游区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2004年1月
《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
评审意见
由云南省旅游局主持的《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评审会于2004年1月15日在昆明举行。来自省内经济管理、旅游管理、旅游规划、规划设计、环境保护、城乡建设、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的领导组成了评审组。评审组在认真审阅图文成果和听取规划组汇报的基础上,就《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发表了评审意见。现将评审意见归纳如下。
一、《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分析了滇西南旅游区的特点、旅游资源特征、旅游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并在《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确立了滇西南旅游发展战略与目标、旅游发展布局、旅游开发重点等,并就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旅游发展对策措施等提出了建议。该规划符合国家《旅游规划通则》的要求,内容系统全面,图文成果齐全。
二、《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对滇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特色分析准确,所确立的旅游发展战略、目标、总体布局、功能分区、重点项目等较为科学合理,所提出的建设项目和对策措施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滇西南旅游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方法科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总体布局合理,突出了神秘的热带雨林和森林、神奇的民族风情和地方文化、神远的茶马古道和茶文化、漫长的千里边关和国境线、壮美的水电站群等资源特色,并根据主题确定旅游产品开发系列,提出了建设国际公园、五大旅游精品、四大旅游节庆、四大支撑性旅游区等建设重点,对滇西南旅游区的整体发展和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评审组一致同意《滇西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通过评审,并建议规划组认真吸纳评审组专家们的建议,尽快修改完善,按有关程序上报审批,组织实施。
专家组组长:罗明义
副组长:杨寿川 张明光
2004年1月15日
《云南省六大旅游片区发展规划纲要》
一、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组 长:罗明义
副组长:张李昆 袁光翰 左伯俊 张先安 谭崇访
成 员:余 繁 张大运 董进云 李炳富 陈述云
骆静珊 田 里 明庆忠 杜靖川 叶 文
邓永进 许南垣
二、规划编制办公室
主 任:张大运
成 员:崔晓楠、陈 彤、杨许云、李 燕
三、规划编制专家组
组 长:田 里
成 员:吕宛青 陶 梨 杨 萍 李柏文 李雪松
陈永涛 何爱平 魏 娜 莫艳华 杨爱军
目 录
TOC \o 1-3 \h \z HYPERLINK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