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考研历史学生僻名词解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胞族:一个部落的两个基本分支中的一个分支,意为兄弟关系。指原始社会同一部落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族结合成介于氏族和部落之间的社会组织。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最先使用此词,用来表示一群有血亲关系的、单系继承的集团,或者非直系血缘以及血缘较远的、但有着共同遵循的礼仪和亲属惯例(如内部禁止通婚)的氏族群。前者由一个基本氏族所派生出来的若干血缘氏族组成;后者可能是血缘较远或不同血缘氏族合并而成的(即为保持各胞族中成员数目均衡而进行的调整)。随着部落组织的发展,胞族的职能逐渐局限于宗教方面。
铁列平改革: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了改革,他确立了王位继承法,即长子优先,无长子归次子,无子归女婿。改革使赫梯的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盛。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最强盛的时期。此间,赫梯人摧毁了由胡里特人建立的米坦尼王国,并趁埃及埃赫那吞改革之机,夺取埃及的领地,与埃及争霸。
士师时代:以色列犹太人所处在的部落联盟时代。(所谓“士师”是以色列人的先知、统帅和救世主三位一体的,被看作是上帝选定的、被赋予上帝智慧的一些人,实际上就是军事民主时代的王或军事首领。)它包括了从以色列犹太人占领迦南(约公元前1230年)到扫罗称王(公元前1020年)之间的两个世纪左右的时间,这是以色列犹太人的氏族部落制度解体的时期。
特洛伊战争 P99:公元前1240年前后迈锡尼王联合希腊本土各国远征小亚最富庶的城市特洛伊的战争。起因于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诱拐了斯巴达王门涅劳斯的妻子海伦,门涅劳斯的兄弟迈锡尼王阿伽门农组织起希腊联军兴师问罪,远征特洛伊,经十年的围攻终于攻陷特洛伊。战争的实际目的是掠夺特洛伊的财富,进而瓜分特洛伊丰富的财源,以摆脱本土各邦的社会危机。但事与愿违,攻陷特洛伊后以迈锡尼为首的各邦疲惫不堪,元气大伤,反而为北方多利亚人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最后注定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
伯利克里时代:措施:公民大会/500人会议/公民法庭/十将军会议/观戏津贴/局限:只对本帮 的居民民主,而对非居民,外帮人,妇女则残酷的压榨,是一种直接的民主制度而非代议的民主制度,只能在小范围内实行,容易产生极端的民主制度
监领地制:又称“恩准制”,与法兰克的采邑制相似。政府将国家的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终身享用监领地的租税,不得世袭。监领主必须为国家服役,并按照监领地的面积提供相应的兵员为国家服军役。监领主同时也取得对领地上农民(巴力克)的支配权。农民必须向监领主缴纳租税,并服劳役。后来监领主又取得领地的行政和司法权。监领地变成封闭型的封建大地产。普洛尼亚的实施暂时加强了国家和军队的实力,但潜伏着离心倾向,导致分裂割据的加剧。
阿尔比派:中世纪西欧宗教异端教派。主要活动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他们以法国南部的阿尔比城为中心开展活动,盛行于12—13世纪。教义采用摩尼教的某些思想材料,主张善恶二元;反对天主教会的仪式和组织,不承认教会的权力,谴责教会聚敛财富。其中又分为两个教派:一为华尔多派;一为纯洁派。华尔多派反对教会的奢侈生活,反对教会拥有财产,提倡简朴生活,主张平均贫富;纯洁派认为封建秩序和教会都是罪恶的化身,教皇是魔鬼的代理人,主张教徒以自身的纯洁来同教会划清界限。阿尔比派思想在人民中传播迅速,引起了教会的极大恐慌,教皇于1208年亲自组织十字军到法国南部镇压。
使徒兄弟派:中世纪西欧宗教异端教派。教皇在镇压了阿尔比派后,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仍继续发展,在意大利又出现了异端教派使徒兄弟派。使徒兄弟派同样反对教会腐化。他们主张信徒财产共有,地位平等,吸引了大批贫苦农民和市民参加。该派遭到异端法庭的嫉恨,其创始人和领导者塞加烈于1300年被烧死。他的继承者在意大利北部地区的皮埃蒙特发动农民起义,坚持斗争四年之多,最后被十字军镇压。
锡克教:(重要)16世纪由纳那克结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某些因素创立的宗教。在印度虔诚派的基础上,吸收了伊斯兰教的一神论和无种姓差别的社会观,主张信徒一律平等,提倡修行,反对种姓制度、偶像崇拜、消极遁世的态度。有教团组织、宗教首领,信徒多为低级种姓的人民。17世纪以后逐渐成为独立的宗教政治组织。
查理?马特:改革法兰克王国的一次改革。715年,查理继承父职出任宫相后,各地贵族蠢蠢欲动,王国内部再呈分裂之势,外族势力也乘虚而入,战火四燃。为挽救时局,加强中央权威,查理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以强力征用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以服骑兵役为条件的采邑分封代替以往无条件的土地封赐,组建起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强大骑兵武装,史称查理?马特改革。通过这一改革,削弱了地方贵族的势力,加强了法兰克王国的军事实力。而且采邑是连带土地上的劳动者一起分封的,这就使劳动者更加固着在土地之上,加强了人身依附关系,因而促进了法兰克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