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小学生养成习惯培养的重要性.doc

发布:2018-12-05约6.1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重视养成教育,促进德育发展 西陂石桥小学 邓凌峰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1988年1月18日至21日,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以“21世纪的希望和威胁”为主题,就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 在会议期间,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 “是在幼儿园。” 提问者愣住了,又问: “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 科学家耐心地回答: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段对话是耐人寻味的。从幼儿园学到的基础的东西,直到老年时还记忆犹新,可见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说明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诚如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三岁决定一生。”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自我意识不成熟,道德认识和评判情绪化。无论是认知方面还是情意、社会性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所以这个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关键期,是一个黄金时期。抓住小学阶段这个“关键期”,对孩子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和培养,必将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必将成为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 一、养成教育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养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德育的重要方面。”著名教育专家,北京市特级教师孙蒲远说:“正如教育家斯霞所说,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危险品。而德育必须从小培养,而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习惯,无论是道德习惯还是学习习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养成教育是将道德理论细化为点滴生活习惯,从浅入深,从表面到本质,潜移默化提高小学生道德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克服我国长期以来在小学生德育中追求“高、大、全”的弊端,又有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而且也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在国外的一些旅游场所,专门有用简体中文写给中国人看的提示语。比如:在巴黎圣母院写有“请保持安静”的中文告示;在美国珍珠港景区的垃圾桶前写有“垃圾桶在此”的中文告示;在泰国皇宫的洗手间写有“请便后冲水”的中文告示。曾经听人讲:“中国孩子从进校门就开始训练排队,可一旦走出校门,最不会排队的就是中国人。”前后的对比,怎不令中国人脸红。 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而素质教育与养成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素质教育的成效可以通过人的文明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正如著名教育专家,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关鸿羽所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素质与养成”其实质就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用养成教育的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动正好从概念上强调了小学生素质的养成。这两个概念的相容性特点为用养成教育的教育方式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客观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和养成教育在内容上有广泛的相容性和相近性,养成教育根据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天赋“因材施教”通过有效方法达到提升小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实施养成教育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和关键所在。 三、当前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养成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与情感 陶行知曾说过:“礼是什么?以前有人说,礼是养生的,那是与生活即教育相通的。当前我国存在着把养成教育看作是知识的传授与规则的教化,将社会道德规范的知识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简单地套用知识教学的模式,把养成限制在认知之内,对小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无视小学生自身的情感与感受,忽视小学生自身的成长的需求以及自身所具有的潜能,把小学生当做接受的机器,把“知道”视同“发展”,使道德与生活割裂开来,缺乏生动的生活体验,知行脱节,使得现实养成教育缺乏生命力。 (二)重智育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养成教育造成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已经不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名牌大学,是学生的自身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有些学习很好的学生生活不能自理,放学后家长接过书包,依赖父母,智力的成长和心理的成长成反比。有些独生子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