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湖北省襄阳五中2013届高三二月统考理科综合试题.doc

发布:2017-06-10约1.43万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襄阳五中2010—2013届高三理科综合命题人:王信 王合银 邓桉 考试时间:2013年2月2日上午09:00—11:30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 原子量 H 1 N 14 O 16 S 32 Cu 64 Ca 40 F 19 第I卷(共126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13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列关于“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光合作用一定发生在叶绿体中 ②生长素对植物生长一定起促进作用 ③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一定是原核生物 ④酶催化的最适温度一定是37℃ ⑤有氧呼吸一定发生在线粒体中 ⑥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的个体之间一定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⑦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一定是蛋白质 ⑧用斐林试剂检验某植物组织样液,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样液中一定有葡萄糖。A.有两个正确 B.有一个正确 C.有三个正确 D.全部不正确某人通过实验研究化合物x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右图。曲线I为只在一定量的底物中加入淀粉酶,曲线Ⅱ为在一定量的底物中加入淀粉酶和化合物X。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化合物X未影响淀粉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B.曲线I作为实验对照C.化合物X对淀粉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但未使酶完全失活 D.若底物溶液的pH升高,则曲线Ⅱ的顶点上移 下列有关实例或现象及所对应的作用或解释中,错误的是 实例或现象 作用或解释 A HIV侵入人体后能识别并破坏T 细胞,艾滋病人往往死于病原体引 起的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中起重要作用 B 消耗等量的食物,青蛙的净增长量 高于小白鼠 恒温动物维持体温消耗的能 量多于变温动物 C 静息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外正内负 由于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 D 红树林能蓄洪防旱和调节气候 湿地生态系统有直接价值 下列有关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体细胞内的基因突变是不能遗传给后代的,因而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B.所有的单倍体都不可育C.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但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则不能发生D.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不论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下列对图中有关的生物学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甲 乙 丙 丁A.甲图细胞一定来源于某二倍体生物,其中可能发生了基因突变,也可能发生了交叉互换B.乙图可以表示ATP生成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C.丙图所示的细胞一定是三倍体细胞D.若测得胚芽鞘尖端向光一侧与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之比为1:2,则据丁图推测胚芽鞘尖端背光一侧的生长素的浓度范围是m<x<2m 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用下表所示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其中甲与乙、丙、丁是包含关系。下列各组中,有错误的组合是(  ) 选项 甲 乙、丙、丁 A 常见干燥剂 浓硫酸、无水硫酸铜、碱石灰 B 常见合金 不锈钢、硬铝、生铁 C 分子晶体 CO2、SO2、H2O D 强电解质 HCl、Na2O、BaSO4 下列有关化学反应过程或实验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Fe(OH)3胶体中加入Na2SO4溶液后有红褐色沉淀生成,说明胶体是不稳定的分散系B.H2S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H2SO4,说明氢硫酸的酸性比硫酸强C.向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加入氯水,溶液变为蓝色,说明Cl2的氧化性强于I2D.向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溶液褪色,说明BaCl2有酸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u分别与氯气和稀盐酸反应所得氯化物相同B.Mg、Al分别与不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所得溶液均呈酸性C.Li、Na、K的原子半径和密度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大D.C、P、S、Cl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 下表为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二、三、四周期的一部分,下列有关A、B、C、D、E五种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五种元素不可能全是非金属元素B.B一定是一种非金属元素C.B的氢化物的沸点比C的氢化物的沸点低D.五种元素的单质中肯定有一种是原子晶体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苯与乙烯均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