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评价及病例分析的中期报告.docx

发布:2023-10-14约小于1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术前定位评价及病例分析的中期报告 概述: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表现为高钙血症、骨质疏松、肾结石、胃肠道消化系统症状等。手术切除甲状旁腺是PHPT的治疗首选,但手术切除需要准确定位患者甲状旁腺病变位置。 本研究旨在探索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手术前定位评价方法,并对23例PHPT病例的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中期研究。 方法: 23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前定位方法分为三组。第一组采用经颈部B超及甲状旁腺素功能试验(thallium-technetium subtraction technique)进行定位,手术时采用颈侧切口。第二组采用颈部钙扫描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CT)进行定位,手术时同样采用颈侧切口。第三组采用经颈内动脉第二分支(superior thyroid artery)和第三分支(middle thyroid artery)后路跟踪定位法,手术时采用经胸锁乳孔切口。23例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进行了记录和比较分析。 结果: 第一组5例患者中,手术定位准确率为80%;第二组9例患者中,手术定位准确率为88.9%;第三组9例患者中,手术定位准确率为100%。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方面,三组差异无显著性。术后1个月,三组患者血清钙、碱性磷酸酶及甲状旁腺素水平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状也有所缓解。 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颈部B超及甲状旁腺素功能试验、颈部钙扫描和SPECT-CT、经颈内动脉第二分支和第三分支后路跟踪定位法均可作为手术前定位评价PHPT病变位置的方法。在手术中,经颈内动脉后路跟踪定位法准确率最高,但需要更高的技术水平。三种方法在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方面差异不显著,且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