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师说》知识点梳理.doc
《师說》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专家。)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詞类活用。
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作动,低于)
2.吾未見其明也。(形作名,高明的地方)
3.吾从而师之。(名詞意动使用方法,以……為师)
4.而耻学于师。(形容詞意动,以……為耻。)。
5.孔子师郯子。(名詞意动使用方法,以……為师)
6.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三、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无贵无贱,无長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為否认副詞
4.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表目的或成果的连詞
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許多人
6.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7.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关系连詞
四、虚詞归纳
(一)而
1.小学而大遗。
2.则群聚而笑之。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吾从而师之。
(二)之
1.青,取之于藍。(代靛青)
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代“冰”)
3.人非生而知之者。(指代知识、道理等)
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指代童子)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詞,这)
6.郯子之徒。(代詞,这)
7.作师說以贻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8.不如须臾之所学。(用于定語和中心詞间,无实义)
9.彼童子之师。(的)
10.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的)
11.古之学者必有师。(的)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語后置的标志)
1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語前置的标志)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7.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詞)
(三)于
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从,比)
2.善假于物也。(介詞,表对象,可不译)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比)
4.而耻学于师。(向)
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
6.其皆出于此乎?(从)
7.不拘于時,学于余。(被,向)
(四)乎
1.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已。(对)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在,比)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表反问,译為“吗”、“呢”)
4.其皆出于此乎?(表揣测,译為“吧”、“呢”)
5.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表感慨,与“嗟”连用,译為“唉”)
6.呜乎!师道之不复也可知矣!(表感慨,与“呜”连用,译為“唉”)
(五)其
1.其為惑也终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难问題)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平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揣测語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詞,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語气,相称于“这不是……吗?”)
(六)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假如)
五、一詞多义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5.齐师伐我。(军队)
(二)传
1.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经文的著作)
(三)惑
1.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惑而不从师(有疑惑)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四)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实行)
3.必能使行阵和睦(队伍,行列)
4.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品行,行為)
5.行弗乱其所為(用行动)
(五)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又)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反复,繁复)
5.不敢出一言以复(回答,答复)
(六)因此
1.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认為圣。(……的原因)
(七)道
1.师者,因此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老式)
3.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4.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說)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德)
6.此其為餍足之道也。(措施)
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