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诗词语言之炼字、诗眼》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鉴赏古诗词语言之炼字、诗眼》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古诗词鉴赏中“炼字”“诗眼”的概念;
②学习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巧抓“炼字”或“诗眼”并能体会“炼字”或“诗眼”。
③巩固通过把握“炼字”和“诗眼”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从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在分析、品味中质疑解难,发现创造;鼓励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对鉴赏古诗词语言“炼字”和“诗眼”有自己的心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鉴赏古诗词的语言,领悟古诗词的丰富含义和感受其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把握“炼字”和“诗眼”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从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辅助:
学案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教学时数:
共5课时 此堂课为第4课时
教学过程:
知识点自主学习内容:(第3课时)
(一)“炼字”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命题类型: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结合诗
句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直接鉴赏关键词)
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几个字?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炼字题首先回答哪个字用得好,或者是就某个字用得好不好表明自己的看法。
然后……
(2)描述——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并分析是否使用了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
(3)作用——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示例: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题:诗中的“系”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系”字有系住、拴住的意思。(步骤一:释义)诗中的“系”字描绘了一幅修长柔软的柳条藤蔓,好像要牵扯住主人,不让主人离去的动人景象。(步骤二:描述)一个“系”字,饱含了诗人移家前,对湖上亭一草一木的依依惜别之情。(步骤三:作用)
“炼字”的主要对象:
1.“炼”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能 “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 (巴尔扎克语),体现了诗歌语言 “凝练” 的特点;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而且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也有着独特的功能。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一个“厌”
又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运用拟人、通感的手法,以动写静,描绘出杏花争妍斗艳的活泼生机,还能令人想到蜂飞蝶舞的情景,写出了蓬勃的春意。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
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
示例: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问题:这是一首送春词,沉郁伤感,情蕴景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历来为后人所激赏,请运用“炼字”的知识分析这句词的艺术描写特色。
答案示例:答:这句词连用“破、来、弄”三个动词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描绘了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通过这三个动词把云、月、花拟人化,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为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动感之美。从天上到地下,云横皓月、风弄花影,幽美朦胧,更衬托出作者的孤寂和哀伤。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红、绿、蓝”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孤”
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用为动词。
《诗经》中早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体现了形容词叠用的美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三组叠词,直抒胸臆,给人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