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新六法精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画新六法 ——关于谢赫六法的思考与新六法论 晏本立 悠悠华夏史,上下八千年。我们的祖先从雕石、刻壁到原始陶器上花纹的绘制,以及对日月星云,飞禽走兽的模写,可以追寻中国画的起源。古老的东方民族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思维方式,用自己的大聪明大智慧创造着中华民族璀璨瑰丽的文明。1949年湖南长沙楚王墓出土的帛画《人物御龙图》,证明了中国画在战国时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奠定了中国画表现上以线为主适意造形的形式特点。几千年来,中国画不断发展。
南齐谢赫首开先河将当时所知画家27人列为六品,并在《古画品录序》中提出六法论:“气韻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一千五百年来一直被作为中国画论的经典名句,支撑着历史画坛,已成为从事创作和批评家的必修课,影响之大直至今天。
南齐谢赫的六法无疑是中国画坛的财富,哺育了历代大师,无数的画家和理论家。每每提起六法,无不引以为骄傲和自豪,但六法的生命力绝不只是过去,她需要延续、需要进步更新,她需要一个能够适应当代中国特色的新的面孔,来昭示未来的中国画家。审视谢赫六法,研究他的历史价值,将其与当今中国画艺术和谐的部分继续保留,不和谐的部分加以理顺,应是我们当代理论家和画家的共同责任。
进一步思考六法,不难发现六法论中着眼于尊照客观实际,表现客观形象的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传移模写诸法,与当前注重创造性的时代已产生较多的摩擦渐退于次要地位,另骨法用笔与经营位置二法虽各有解释,或含糊其词,或旁敲侧击,终不能一针见血,给予明示,关于气韵生动一法,只可意会不能言传,难教难学,讲其道理,更是扑朔迷离,远不着象,正如宋代大家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所云:“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骨法用笔以下五法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致。”又云:“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
可学者较为简单,初级,已不太适应当代艺术创作与欣赏要求,且不时成为阻碍艺术创作发展的绊脚石,不可学者,无象无形,恍兮惚兮,高深莫测,虽有生而知之者,亦是廖若晨星,止在少数大智大慧者,而不能被多数画家学得,——这正是当今理论界面对当代艺术,理屈词穷的根本所在,也正象理论家陈履生先生在《中国美术与世界艺术走向》一文中所讲的:“在当代美术理论研究的现实中,面对复杂的艺术现象,表现出了严重的滞后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原有的美术理论,难以解释复杂的当代现象,甚至产生种种难以化解的矛盾,而在最需要批评的时候,批评又失语变形,这使我们的美术理论和批评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21世纪的今天,勤劳而智慧的中华民族,顺应历史潮流,团结统一,开拓进取,百业俱兴。中国红、中国结、中国印、中国画等一系列发自国人心声的中国名头,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再度崛起,无不另国人引为自豪,我是中国人,我画中国画,中国画家已理直气壮的打出中国旗帜,再不受什么“穷途末路”、“废纸论”等歪理邪说的干扰。一大批新时代成长起来的优秀中国画家无不挺直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早已具备了通过中国画艺术的提高来吸引外界艺术家关注的软实力,中国画艺术走向现代和未来充满希望。
新六法的提出正是在大量研究并亲眼目睹中国当代艺术的不断出新和中国画艺术理论严重滞后的实际状况而提出的新的艺术理论构想。
新六法不否认更不反对谢赫六法,而是在谢赫六法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梳理更新、充电活血,使其更具时代活力,更能被艺术家灵活运用于现代艺术创造的更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画艺术理论。
中国画新六法为
气象灵动
适意造形
酌情用笔
黄金定位
随心赋彩
继往开来
新六法分论如下:
一、气象灵动
所谓气象灵动,是对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标准,与气韻生动既和又分,既同又别,是气韻生动升华后的形象再现。
1、气象有形、有气、有象,有语言符号,有图式结构,大笔一挥与小笔点厾,用心、用力、用气自然不同,所见笔痕天壤之别,二者皆由心出意造,气在笔力,象在纸上,一目了然。点划间气象成。
2、气象初级者由具象、意象合成,具象:应物象形,重景乏意,多见创作初级阶段,以形体、比例,结构为准,多注重客观对象的具体描绘;意象:画家心意中的形象,既尊重客观实象,又在客观实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使其符合画家创作意图之象。
3、气象高级者:具象、意象(心象)之外另有三象,所见画面形象由具象、意象、漫象、情象、抽象五格融合,属高级灵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