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祛湿剂.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十章 祛 湿 剂
目的要求
掌握:平胃散、藿香正气散、茵陈蒿汤、八正散、三仁汤、五苓散、真武汤、实脾散。
熟悉:甘露消毒丹、猪苓汤苓桂术甘汤、萆分清饮。
了解:防已黄芪汤
【概念】 【致病特点】 A.湿为阴邪,其性重滞,易伤人阳气,易阻碍气机,其性粘腻,病程长,湿性重浊,身体沉。 B.湿邪为病(外袭、内生),多伤人体肌表经络。 C.湿之与水,异名类同,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肺为水之上源,三焦、膀胱决渎气化,给水湿以出路。 D.湿之感人可从寒化或从热化,故用利湿祛热,温阳化湿,祛湿扶正方法治疗。【使用注意事项】 本章方剂多属辛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品,易耗伤阴津。对素体阴虚、病后体弱,以及孕妇等,均应慎用
平 胃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 苍术五斤(15g),姜制厚朴、陈皮各三斤二两(各9 g),炒甘草三十两(6g)。
【用法】 共为细末,每次6~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一日2~3次;或作汤剂,加姜、枣,水煎服,日2次。
【功效】 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 湿困脾胃证。症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倦怠嗜卧,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病机与治法】本方证为湿困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所致。由于饮食不节,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不运,湿浊阻于中焦,故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嗳气吞酸。“阳气者,精在养神”,今湿困脾阳,故倦怠嗜卧。湿邪下注大肠,则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缓,均为湿阻中焦之象。治宜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方解】 方中重用苍术燥湿健脾以助运化,为君药。厚朴助苍术燥湿健脾,又能散满以消胀,为臣药。陈皮助厚朴行气化湿,为佐药。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另外煎加生姜、大枣,功可调和脾胃。诸药合用,使湿浊得化,脾复健运,气畅胃和,诸症可除。
君 苍术 ── 既可燥湿健脾,还有辛散作用故可行气,其味香,不同于白术,燥湿之力强。 臣 厚朴 ── 苦辛温,温辛燥性化湿,行气除满。 佐 陈皮 ── 理气和胃,芳香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 使 甘草、姜枣 ── 甘缓和中,调和诸药。本方名为平胃,实际上是燥湿健脾之方
1.本方为燥湿健脾的常用方剂,主要用于湿滞中焦证。以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厚而腻为证治要点。
2.呕吐较重,可加半夏、藿香,名“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其降逆止呕作用较优;如胀满较重,加木香、砂仁,名“香砂平胃散”(《医宗金鉴》),其理气消胀作用较优;如兼食积,加麦芽、神曲,名“加味平胃散”(《医宗金鉴》),其健脾消食作用为胜;如兼寒象,加干姜温中散寒;本方合小柴胡汤,名“柴平汤”(《内经拾遗方论》),功能和解少阳,燥湿和胃,主治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
3.现代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胃下垂和胃神经官能症等病而属湿困脾胃者。
【】阴虚气滞,脾虚胃弱者,不宜应用。
医方考》:“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此方主之。此湿土太过之证,经曰敦阜是也。苍术味甘而燥,甘则入脾,燥则胜湿;厚朴味温而苦,温则益脾,苦则燥湿,故二物可以平敦阜之土。陈皮能泄气,甘草能健脾,气泄则无湿郁之患,脾强则有制湿之能,一补一泄,又用药之则也。是方也,惟湿土太过者能用之,若脾土不足及老弱、阴虚之人,皆非所宜也。”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二治伤寒。 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吐,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瘅疟,遍身浮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释名〗 “藿香之芬,以开胃,名曰正气,谓正不正之气也。”《删补名医方论》g),半夏曲、白术、陈皮、姜制厚朴、 苦桔梗各二两(各10g),藿香三两(15g),炙甘草二两半(12g)。
【用法】 共为细末,每次6~9g, 生姜、大枣煎汤送服,一日2~3次;亦可作丸剂,称“藿香正气丸”,每次6~9g, 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现有新制剂藿香正气水,服用方便,每次5~10ml,一日2~3次,温开水兑服。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症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脘闷食少,腹胀腹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病机与治法】本方证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以致营卫不和,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由于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头痛,脉浮。湿浊中阻,脾胃升降反作,清浊不分,则霍乱吐泻,脘闷食少,腹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