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药性及机理研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山东省主要菜区瓜(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抗药性及机理研究
1 1 1 1 2 1
王开运 姜兴印 仪美芹 吕宝乾 张洪才 李长征
1
(山东农业大学植保系 泰安 271018)
2
(山东苍山县植保站 277700)
摘要: 利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山东省 4个主要菜区瓜(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对氰戊菊酯、吡虫啉、氧乐果和灭多威的抗性。结果表明,聊城种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高
达 121710.1倍,对吡虫啉、氧乐果和灭多威也分别产生 9.6、29.4及 7.9倍抗性;寿光种
群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也高达 27459.3 倍,对吡虫啉、氧乐果和灭多威的抗性分别为 4.1、
18.1及 2.9倍;苍山、泰安两种群对 4种药剂的抗性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离体酶活性和
增效剂测定结果证明,聊城种群的抗药性与多功能氧化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
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提高均有关系。
关键词:瓜(棉)蚜;杀虫剂;抗性;机理
在山东省主要蔬菜种植区冬暖式大棚栽培条件下的瓜类蔬菜上,瓜(棉)
蚜(Aphis gossypii Glover )发生一直比较严重。由于该虫在棉花、瓜类等寄主
上转移为害,长期的植棉历史带来棉蚜对多种杀虫剂具较高的抗性水平,为瓜
类蔬菜蚜虫的无公害治理增加了一定的困难。为明确山东省主要菜区瓜(棉)
蚜的抗药性现状和机理,及早重视抗性治理措施的应用,避免盲目用药现象,
确保瓜类蔬菜无公害生产,本文进行了此项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瓜(棉)蚜
敏感品系:为室内在无药剂接触的笼罩棉花上长期饲养的品系。将无翅成
蚜接到笼罩黄瓜苗上,产仔 48h 后,将之除去,待若蚜发育至成蚜期,以无翅
成蚜为试虫。
——————————
通讯联系人:王开运,男,46 岁,教授;电话:0538-8242345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6-005-01-08-4 )资助
转载
1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聊城种群:采集于聊城市郊区大棚黄瓜上,该地为老棉区,棉蚜对多种杀
虫剂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性,该虫在棉花、黄瓜上形成转寄主为害。
寿光种群:采集于寿光市城关镇大仓村大棚黄瓜上,该地也是山东主要棉区,
瓜(棉)蚜抗药性水平也较高。
苍山种群:采集于苍山县城东郊的大拱棚黄瓜上,非棉区,该虫主要危害
瓜类蔬菜。
泰安种群:采集于泰安郊区房村大棚黄瓜上,非棉区,该虫主要危害瓜类
蔬菜。
将上述各种群虫源分别接入笼罩黄瓜苗上,隔离饲养繁殖,以无翅成蚜为
试虫。
1.2 药剂
氰戊菊酯,95%原粉(江苏金坛激素研究所);吡虫啉,95%原粉(江苏常
州农药厂);氧乐果,76.4%原油(山东农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灭多威,97.5%
原粉(山东华阳农药化工集团);增效醚(PBO ),92.5%原油(日本高沙化学公
司);磷酸三苯酯(TPP ),化学纯(上海化学试剂一厂);增效磷(SV ),98%
1
原油(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 ),化学纯(上海试
剂三厂)。
1.3 毒力测定方法
采用毛细管点滴法[1] ,以丙酮为溶剂,将药剂稀释成系列浓度,从黄瓜苗
上选取大小一致的无翅成蚜,用毛细管点滴器点滴处理,每一浓度 60~100 头,
分 4 次重复,每头蚜虫点滴 0.037 μL ,以点滴丙酮为对照。处理后将试虫用Ф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