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及环境.ppt

发布:2017-07-19约4.89千字共4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 ) 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的生态意义及其性质 光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以光为主导因子的生物的生态类型 如何提高植物的光能利用率 1、光的生态意义及其性质 1)太阳辐射的生态意义: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能量的源泉,为维持生命的环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是生物的一个重要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是由光强、光照时间、光谱组成三者的对比关系构成的;光能条件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物学产量,因为光是一切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因子还是生命活动周期性节律的触发器。 2)光的性质 a、太阳辐射:太阳表面以电磁波的形式不断释放的能量,其中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仅为太阳辐射总量的1/22亿。 b、光谱组成: 红外光(760nm热效应)51% ,可见光(380-760nm)40% ,紫外光 (290nm )9% 生理有效光辐射:红橙光(620-760 nm) 叶绿素a,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 兰紫光(490-435nm)叶绿素b ,有利于蛋白质的形成。 c、日照长度:主要指每天太阳的可照时数,即昼长。 除两级外,春分秋分全球都是昼夜分; 冬半年夜越长,昼越短。在北极地区则夏季全是白天,冬季全是黑夜,即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2.光变化及生物的适应  1)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a.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 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光还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b.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 不同的植物对光强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阳地植物  适应于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阳地植物,这类植物补偿点的位置较高,光合作用的速率和代谢速率都比较高。 阴地植物  适应于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阴地植物,这类植物的光补偿点位置较低,其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比较低。阴地植物多生长在潮湿背阴的地方或密林内。  2)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对植物: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促进碳水化合物形成)、蓝紫光(主要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为生理有效光。绿光很少被吸收利用,称为生理无效光。 对动物:可见光影响动物的生殖、迁徙、羽毛更换、生长、发育等。紫外光具有致死作用。  3)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①昼夜节律:大多数生物活动表现出昼夜节律,即24h循环一次的现象。 动物的行为习性常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也表现出有规律的昼夜变化。 ②光周期现象:生物对白天黑夜的相对长度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photoperiodism)。 生物的光周期现象常表现在:日照长短与植物开花、种子萌发、地下部分的生长、动物的生殖、休眠等。 美国科学家加纳尔(W.W.Garner,1920年)等人为假定以12小时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否开花的临界日长,即诱导长日照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日照时数,或诱导短日照植物开花所需的最长日照时数,并假定每日在短于12小时的日照下才开花的植物叫做短日照植物(short-day plant);每日在长于12小时的日照下才开花的植物叫做长日照植物(long-day plant);要求昼夜长短接近于相等时才开花植物称为中日照植物。 3. 以光为主导因子划分的植物生态类型 比较以光为主导因子划分的植物生态类型的特征: 1) 根据植物对光强适应:阳生植物、阴生植物(生境、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2) 根据植物对日照长度的适应: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植物(各自的特点) 1、地球上环境温度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 决定地球上温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入射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环境温度的变化幅: 水环境:淡水湖的水温不小于0oC,海洋不低于-2.5oC。大洋海水温度的最高纪录时36oC,朝间带或小型淡水湖泊的水温可达40-45oC。水环境温度的变幅一般只有40-45oC。 大陆气温:大陆上最低气温记录是-88.3oC(南极大陆),沙漠中夏季中午最高气温记录可达60-80oC。大陆温度的变幅可达130-150oC。 温度在空间上的变化: 温度随纬度不同的变化(水平变化) 年均温20 ℃,最热月10 ℃,极地划分热带、温带和寒带;北半球纬度每增加1 ℃,年平均气温下降0.5 ℃ 随海拔高度不同的变化(垂直变化) 海拔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降低0.5-1℃;山坡的不同坡向,热量 分配不均匀,坡向的气温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