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生理观详解.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医学的生理观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科 刘志刚 古代生理知识的来源: —古代解剖知识 —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长期观察 —临床实践的总结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主升清 运化:消化、吸收、转输。脾主运化: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主升清:指脾运化功能在气机方面的特点,以上升为主。一方面,脾将水谷精微上输肺、心、头、目;另一方面,其升举之力,可防止内脏下垂。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肾藏精,指肾对精气的闭藏。其作用是将精藏于肾,并促进精气的不断充盈,防止其无辜流失,为精气充分发挥生理作用创造条件。 肾中所藏之精,来源于先天之精,并得到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肾的功能通过肾中精气的作用而体现。 一、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1、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2、气是指脏腑的各种功能活动的动力。如心气、肺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第三节 气、血、津液(精) (二)气的生成 来源: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的清气; 与气的生成相关的脏腑: 肺脾胃肾。其中脾胃最重要。 第三节 气、血、津液(精) (三)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 第三节 气、血、津液(精) (四)气的运动形式: 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五)气的分类 根据来源、分布及功能分类: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第三节 气、血、津液(精) 二、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具有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 第三节 气、血、津液(精) (二)血的生成: 1、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脾胃是气血 生化之源。 2、精血的互化。精血同源。 3、津液也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津血可 以互损。 第三节 气、血、津液(精) (三)血的功能: 营养滋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 经络;包括皮毛筋骨。 血是神的物质基础。 (四)血的运行: 血在脉管中循环运行,心、肺、脉构成了血液的循环系统。 第三节 气、血、津液(精) 三、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 第三节 气、血、津液(精) 津和液同属于水液,来源于水谷,赖脾胃化生,但其性状、功能和分布部位都有所差异。津:性质清希、流动性大、布散皮肤体表肌肉孔窍、可渗注血脉,起滋润作用者;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小,贯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者。 津液可以互相转化。 第三节 气、血、津液(精) * 病因 症状和体征 人体结构 第一节 概述 人体模型≈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经络+气血津液 第一节 概述 五官、九窍、四肢、筋肉骨脉 内脏 五脏:实质性脏器。 六腑:中空管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中空有腔,却藏精气。 气、血、津液 经络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脏腑 一、脏腑学说概述 1、脏腑学说的定义 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古人称之为藏象理论。 藏象: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征象,指脏腑功能能活动的外在表现。藏象,即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表现在外的征象。 脏腑学说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以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联系形体官窍,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2、脏腑的特点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为实质性结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三焦和膀胱。为中空管腔结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承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包。结构中空有腔类似腑,却藏精气而不泻类似脏。 3、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的区别 功能特征与实体器官之别。不能等同。 第二节 脏腑 二、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心为“君主之官”,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统领全身脏腑的功能活动。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主血: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 心主脉:心是心血脉系统的主导。 第二节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