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四知堂藏吴让之印存-澳门艺术博物馆.PDF

发布:2018-11-15约7.45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吳趙風流──吳讓之、趙之謙書畫印學術研討會 © 2015 澳門藝術博物館 四知堂藏《吳讓之印存》 篆刻家 陳茗屋 楊氏四知堂在三十多年前 ,從海外獲得一冊裱本《吳讓之印存》。都凡三十 一葉,每葉鈐有數方乃至十多方。除去有五方係他人作品 ,以及重複者,計有印 蛻三百四十四方。全部是吳讓之手抑的己作。而且,大多為從來各譜所未收。 冊中“三十六湖長”和“廷颺之印”二印 ,有刻後初鈐及修飾後的完稿 。 對於吳讓之篆刻的研究者來說 ,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上佳資料。 在三百多方印蛻中,吳讓之在旁邊用墨圈自許者 ,有三十二方 。又自題甲 等二十五方;乙等三十一方;標以雙點者十三方。還用“無意得之”、“橫直相 安”等讚語自美。累計共逹八十多方。其自得之狀,可以想見矣! 這一部印存,所錄者幾乎都是其中年時代成熟期的佳作。還有其自題自評。 不但有自許者 ,還有自以為“不佳”者 。所以非常珍貴 。 一. “三十六湖長”和“廷颺之印” 在《印存》的第十五葉上有“三十六湖長”〈圖一〉,看來是刻後的初鈐 本 ,殘留著許多尚未刻掉的部份。不過,鈐蓋時有些抖動,印蛻不夠清晰。在二 十八葉上也有此印的印蛻〈圖二〉,己經修改,露底的地方均已清除。文字的筆 畫 ,基本上未作改動 ,挺拔且婀娜 ,十分動人。“湖”的“月”的中間一筆,略 略改細 ,較前更為生動 ,與整體寬鬆的氛圍更為協調 ,極有道理。 1 吳趙風流──吳讓之、趙之謙書畫印學術研討會 © 2015 澳門藝術博物館 在《印存》中有二方吳讓之相同的自用印“廷颺之印” ,第三十一葉的一 方〈圖三〉,筆畫較細 ,顯然是初鈐本。二十六葉的印蛻〈圖四〉,除了“颺”的 “昜”下部右彎筆和上面的“日”,“印”的“爪”未作改動,其餘的筆畫幾乎 全部改粗。但是,在改動的所有地方,仍然有幾個細微之處,保留著原樣──“廷” 的“壬”上部一撇的上面連接橫筆處;“颺”的“風”中“虫”上面連接橫筆的 一點;“印”的“卩”上面二橫中間的一短竪,以及“壬”上部右彎筆;“昜” 下部右彎筆等處 ,均較其他筆畫為細〈圖五〉。如此 ,意在顯示其筆畫的彈性。 這也是吳氏慣用的極妙手法。 很多地方 ,看似漫不經心 ,其實都有玄機 。另外如“昜”的“日”中間處 理成細筆;整個印面中,“印”的“爪”也處理成細筆。猶如歌曲中的抑揚頓挫 , 妙處難與君說 。 此印初鈐本在三十一葉 ,修改後的反而在二十六葉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 情況呢?因為這部裱本印存,原先是挖嵌裝裱的。一枚枚印蛻原先鈐在連史紙上, 經挖嵌裝裱在每一葉上 ,整整齊齊。後來又在空白處 ,隨便鈐蓋 ,遂有次序凌 亂的現象出現。 二. “古香居士” 這方佳作 ,在《印存》第六葉上 。吳氏畫了雙圈 ,還寫了“不可多得 ,得 之無心”八字〈圖六〉。在《印存》收錄的三百四十四方印蛻中,得此殊譽的僅 此一方。可見吳氏對此印的喜愛和自滿。 此印的篆法無瑕可擊 ,顯示了吳氏高超而常人無法攀登的篆書高度 。結構 嚴謹 ,姿態優美 ,線條流暢而富有彈性 ,氣息高雅 。 2 吳趙風流──吳讓之、趙之謙書畫印學術研討會 © 2015 澳門藝術博物館 為了章法的和諧 ,“古”和“士”二字原本筆畫簡單 ,筆畫較少 ,吳氏將 二字壓扁。“香”有簡單的寫法,這裏取較為繁複的一種寫法,意在取得疏密的 對比,並以重量壓住印面的下部,產生安定感。對角的“居”刻意拉長。整個印 面對角呼應 ,顧盼有姿 ,極為迷人 。 吳氏的刀法,淋漓痛快,刻出的線條如行雲流水,飽滿而充滿彈性和力度 , 在在體現中鋒運筆的韵味 。 這樣的一方佳作 ,自詡“不可多得”,一點沒有過份。這樣的佳作 ,也不 是隨隨便便說刻就能刻出來的,妙手偶得,吳氏說“得之無心”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