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师笔探幽境天然丘壑意匠营—试析董邦达葛洪山-澳门艺术博物馆.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畫師 筆探幽境 天然丘壑意匠營
—試析董邦達《葛洪山八景圖》
冊的“實地取景”畫法
張 震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
董邦達《葛洪山八景圖》冊,作於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紙本,墨筆,八開,每 “上以具名不雅訓,命易以令名,
開縱 27.3 釐米,橫 30.7 釐米,現存上海博物館。每開分別標注“旋(璿)源穀、垂露巖、 凡記所稱者皆是也,複以正行篆隸
惠利祠、嘉植園、留雲院、清虛宮、紫雲峰、幽棲寺”,各開均有題記,無作者落款,但有 四體或磨其崖,或顏其額,奉勑臣
作者印章:“董邦達”、“邦達”、“臣邦達印”等。後面另有董邦達題寫的附頁三開,款 達敬書,而少保董其成”。葛洪山
署:“東山董邦達”。 的山崖上現在還存有董邦達以篆書
董邦達在附頁的題記中詳細介紹了圖畫繪製的經過。首先就從題記開始來討論此冊的 所寫的“紫雲峰”大字,款署:“經
畫法。 筵講官吏部左侍郎臣董邦達奉敕敬
書” (圖二)。可見,董邦達題跋所 【圖二】紫雲峰山崖上董邦達篆書“紫雲峰”及其款署
(筆拍攝於2011年10月)
《葛洪山八景圖》冊題記與董邦達的“實地取景” 言不虛。
通過題跋可知,董邦達通過身臨其境,實地考察,感受自然景觀的氣象。在剛出山後記
董邦達在《葛洪山八景
憶鮮活時,就畫出了作品,他採用了“實地取景”的畫法。
圖》冊(上海博物館藏)上
中國山水畫發展的早期,就奠立了“心師造化”(姚最:《續畫品》) 的傳統,山水
題跋:“時惟暮春,風日和
畫在唐宋元時期發展成熟並達高峰,但當時都是重視師法造化的。明初,王履還質疑那些固
煦,夭桃穉柳明媚。巖谷縣
守紙絹之識的摹古派,提出了“吾師心,心師目,目師華山”的主張(王履:《華山圖序》)。
令吳君嵃承、制府方少保檄
自晚明董其昌為純化文人畫而提出“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
出迎,各以一騎為導,過八
後,在“正統派”畫家中,出現了重視師古人忽視師造化乃至一味摹古的趨向,研究者甚至
度,涉唐河,宿岱陽村舍。
稱王原祁“視外在實景為其山水畫的對立面” (註三)。
翌日循河北行,望數十里
那麼,正統派的傳人董邦達為甚麼要如此重視師造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