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第四卷)(一)》青少年教育文学精选.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海纳百川 藏书博览
简装书库 逻辑学 伦理学 美学
心理学 宗教
宗教
中国道教
第四卷
1
编著 卿希泰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信息中心
概述
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舞台上三支主要力量,也是造
就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它们各以自己特有的宗旨为导向,逐步形成各
具特点的文化思想体系,同时又互相融摄,共同铸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
长期以来,它对人们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俗,以及情感爱好等等,
曾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看,儒家文化是重要的,佛、
道文化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过去人们受儒家正统观念的影响,只重儒家文
化,轻视佛、道特别是道教文化,认为道士只会装神弄鬼,画符念咒,别无
思想可言。事实证明,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应该说,道教文化确有不少糟粕,
但也有相当的精华部分。如果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鉴别,去粗取精,还是可
以从中汲取许多对我们有益的文化养料。
哲学
毋庸讳言,从总体看,道教哲学的思辨性和细密程度不如佛教,更不
如后期儒学——宋明理学,但在某些方面却有其独到之处。如道教为求长生
不死,十分注意研讨人和宇宙的关系及其本原,意欲探究出宇宙和人产生的
原因及其本质。
因此宇宙生成论成为道教始终关心的研究课题。早期道教对此作了许
多概括,最具价值的是道教第一部经典 《太平经》汲取两汉元气说所作的解
释。其基本观点是以 《老子》的“道”为宇宙本原。但它有时将道与元气相
联系,说明道、气化生天地万物,如称:“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
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
由道而生者也。”①“道无所不能化,故元气守道,乃行其气,乃生天地。……
比若地上生草木,岂有类也,是元气守道而生如此矣。”②有时又将道解释
为 “一”,使之与元气相联系,作为宇宙化生之本原。什么是“一”呢?“一
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③“一者,数之
始也;一者,生之道也;一者,元气所起也;一者,天之纲纪也”。④有时
又直接以元气解释宇宙之化生,称 “天地开辟贵本根,乃气之元也”。⑤“元
气乃包裹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⑥又据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的模式,描绘元气生天地万物的状况,曰:“元气恍惚自然,共凝成
一,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阴阳相合施生
人,名为三也。”⑦或将此元气分为太阳、太阴二气,以论天地万物之化生,
曰:“天,太阴也;地,太阳也;人居中央,万物亦然。天者常下施,其气
下流也;地者常上求,其气上合也。两气交于中央,人者,居其中为正也。
两气者常交用事,合于中央,乃共生万物。万物悉受此二气以成形,合为情
性。无此二气,不能生成也。”⑧如此描绘宇宙万物的化生,自然与科学相
距甚远,但在那科学尚不昌明的汉代,能以物质性的气作为宇宙化生的基础,
还是难能可贵的。
以上这种道、气化生宇宙的思想,被后世道教长期继承、发扬,并将
它广泛用于修炼方术中,作为诸如行气、导引、吐纳、胎息、内丹等术的理
论基础,从而使这些方术被赋予一定的唯物论含义。
魏晋以降,以王弼、裴危页、郭象等一批哲学家为代表,不满足于宇
宙万物如何化生的描绘,进而探求决定宇宙万物之本根、本体,即探究宇宙
万物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变化的总根据。他们据 《老》《庄》《易》学,或以
“无”为万物之本体,或以“有”为万物之本体,造构出思辨性很强的哲学
体系——玄学,使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这场哲学大辩
论中,道教学者直接加入者很少,丧失了一次发展道教哲学的大好机会,但
其所论主题 (本体论)在某些道教著作中也有所反映。如葛洪《抱朴子内篇》
就通过对 “玄”、“道”、“一”等范畴的讨论,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本体。
认为:“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它 “胞胎元一,范铸
两仪”。
“玄之所去,器敝神逝”。“其唯玄道,可与为永”。⑨又说:“道者涵乾
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