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基础会计》理论部分教学中运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基础会计》理论部分教学中运用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学校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从理论教学角度分析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基础会计》理论教学中的运用,并指出在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分组合作教学法;中职;基础会计;理论部分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67-03
《基础会计》课程的理论部分(如会计要素、会计等式、记账方法和有关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等)不仅是本课程的重点,而且是本课程的难点,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不能弱化该部分的教学。学好《基础会计》理论部分可以帮助中职生理解会计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的会计专业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所谓分组合作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将不同层次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编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小组协作互助的集体优势进行探讨式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现从中职《基础会计》理论部分教学角度,探讨分组合作教学法的运用。
合理分组是实现《基础会计》理论
教学分组合作教学高效化的重要环节
《基础会计》课程设置在中职学校一般开设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此时学生刚来学校,心理上还未完全适应校园环境,对学校文化了解甚少,班级学风还需进一步加强。在此情况下,分组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了解学情是分组前对学生基础文化知识、学习态度等与学生学习有关情况的第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和了解。通过学生中考成绩、初三班主任意见、现任班主任意见、现任临时班委意见和任课教师本人深入观察,基本能摸清每个学生现有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这不仅是为分组作准备,也是为实施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准备环节。这个环节一般需要1周左右。因此,建议分组安排在开始上课后的第一周之后。那么,第一周的课程如何安排呢?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讲授法介绍本课程基本特征,用实地考察法带领学生参观附近某企业,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模式和经济活动内容等。这些教学内容是学生学好基础会计理论部分的储备知识。(2)经过与学生一周时间的相处,在沟通师生情感的同时,更要注意分析学生厌学原因,了解他们基础知识的薄弱环节,理解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因素,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存在的实际差异,以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有了学情了解和情感沟通作前提,按照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搭配组合,把班级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建议3~4人为一组),以自荐或推荐的方式选拔组长,组长既可以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可以是沟通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这样,合理的分组就形成了。
营造分组合作学习氛围,建立组内组间
激励机制是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机的手段
建立学习小组后,如何利用分组合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基础会计理论教学各环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键环节就是要营造有效的教学氛围和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构建模式如图1所示。
第一,营造分组合作教学环境氛围是环境育人的基本体现。在实施分组合作教学法的课堂环境中,我们可以利用课桌的有效组合、上届学生分组合作教学情景图片上墙、制作组名座位牌等形式营造氛围,让学生受到环境熏陶而迅速融入该教学模式之中。
下面就课桌的有效组合给出以下几种方案:(注:课桌□;组员:○组长:)
方案一:该方案有利于教师在讲台上进行讲解和演示,组员之间进行协作讨论。但这种方案比较容易让分组合作教学法演变为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
方案二:该方案要求教师坐在学生中,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便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从而更有利于分组合作教学法的开展与实施。
方案三:该方案可以做到3人一小组,6人一大组,教师来回穿梭于各大组之间进行指导和答疑,学生之间讨论的对象增加,组与组之间也可以得到充分交流,更有利于两小组之间学情层次相同的学生深入交流。但也存在由于组员人数过多、个别学生参与度减弱的问题。
当然,课桌的组合方式不止以上三种。但无论课桌采用那种组合方案,只要能有利于分组合作教学的开展,就是好的组合方法。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课程难易程度以及教师同时采用其他教学方法等不同情况适时调整课桌组合方案,让教学环境多样化,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有了外部环境对顺利开展分组合作教学还远远不够,还要营造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其措施就是让学生明确分组目的,划分各自责任,弄清角色定位。例如,将组长的职务设置为总经理,成员里有财务总监、出纳、会计等岗位设置,达到让学生对岗位认知的目的,为后面的实践教学做好前期准备。培养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