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的运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江门市广播电视教育理论研究学会年会暨第二十五次研讨会交流材料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程的运用
许文惠
开平市广播电视大学
【摘 要】案例教学法以其优势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得以不断推广。面对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如何实施案例教学,真正发挥其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效用,是中职德育课堂教学中值得探索的。文章从了解案例教学法的历史、领会案例教学法的独特性入手,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摸索若干具体的做法,务求使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教学中本土化,既不失案例教学法的原义又能丰富中职德育教学的手段。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中职 德育
案例教学法源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1910年哈佛的商学院也开始采用案例方法。从1955年起,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极大地促进了案例教学在全美管理学院中的开展。后来,案例教学几乎成为美国所有的专业和职业教育中在职前培养学生专业和职业素养的一种主要方法。1980年,我国引入案例教学,目前已在大学众多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由此可看出,起初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对象是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的大学生。一般来说,中职学校中的学生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比考上普通高中的同龄人都相差一截,跟大学生比较起来,差距就更大,对中职生采用案例教学法,能否行得通?学生是否吃得消?然而,据文献检索,有不少同行已经敢于品尝“第一只螃蟹”,并且有了一些心得见诸报端,笔者也抱着一试的念头,在德育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法,以期探索一种新的德育教学手段,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德育课堂的学习当中。
一、案例教学的独特之处
“案例教学是指教育者本着理论与实际有机整合的宗旨,遵循教学目的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习者引入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从而重点培养学习者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学习者充分理解教育管理之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重要教学形式。”1 以上是从事教育管理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张新平教授给案例教学的界定。从中,笔者领会到采用案例教学的要素:其一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其二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某些问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其三提供特定的案例,其四学生间、师生间对案例须作充分讨论。
案例教学法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跟其它的教学方法比较必定有其独特之处,正如张新平教授《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一文提到,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
这三个特点为我们的实践操作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首先,在案例教学中,对案例的讨论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为自己准确定位,不能因为自己是“先学者”就强势地出现在讨论中,要与学生做的是平等对话。这种要求对于一个长期习惯于站在讲台上授课、跟学生比较少互动的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需要教师真正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聆听学生的声音,参与学生的互动,并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看法,既不会使学生误以为老师的发言是讲答案,从而压抑了学生以后发言的积极性,又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发言是言之有理的,并愿意、渴望跟老师沟通。其次,案例教学强调学生集体合作。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德育课堂学习当中,调动更多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是目前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学生手头上用到的教材确实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但如何吸引学生关注教材、用好教材,让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我们的新教材是一本“宝书”,案例教学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更多的学生围绕案例进行讨论,要想在讨论中“有话说”,学生必须了解案例本身以及跟案例有关的课本知识或课外知识,并且在讨论过程中既表明自己的看法,又要听取其它同学的意见,最后才能达成讨论的结果。可见,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也是笔者愿意尝试这种方法的极大动力。再次,在案例教学中引导学生讨论,讨论的结果不是唯一的,是多元化的。对于这种取向,在笔者的德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可以做到的,如引导学生学习“设计职业生涯规划书”、“投资理财方案的选择”,采用案例教学,学生都能够有多种的合理的讨论结果。
二、案例教学在德育课堂的运用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一般,每册书编辑两到三个典型案例,实施案例教学。
(一)编辑合适的案例
案例教学的源头是案例,案例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所选案例必须是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是学生感兴趣的。一是所选案例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具有真实性。 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能够对学生产生启发和引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