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KPI和OKR的正确姿势.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使用KPI和OKR的正确姿势
管理不必一味追求新概念,只要用得合适、用得精,都能收到好效果。
OKR(Objectives and KeyResults,目标绩效工具),最近两年日渐火热,加之在谷歌的成功推行,示范效应颇高。在HR们正为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无效而苦恼已久,管理乏术的情况下,忽然又见新招,自有眼前一亮,绝处逢生之感。目前在各种内行外行的热炒下,OKR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于是很多企业的HR们也开始跟风效仿,各种比较OKR和KPI优劣的言论遍布网络及培训机构,有真知,也不乏曲解。KPI和OKR究竟为何物,是否真如大家所言,KPI将成为过去式,而OKR会更胜一筹呢。
KPI的威力
KPI,是一种衡量员工表现情况以及公司整体进行绩效管理的工具,与公司的整体策略和目标有着密切联系。 KPI和OKR都属于目标管理的实际应用一个硬币的两面(而且是很多相似处的两面)。
对员工来说,KPI首先意味着在指定的时间段内,要完成哪些任务;其次,这些任务,分别要完成到什么程度;再次,根据完成了哪些、各自完成的程度得到回报。也就是说,完成了KPI拿钱拿奖励,完不成该走人就得走人。于是,KPI一旦制定,员工振臂一呼,大家拼命干活。所以永远记得一点,KPI之所以威力强大,且广受欢迎,就是因为:“考评什么,就将会得到什么”。
有效的KPI往往是与策略目标紧密相联的,对员工个人、部门、公司整体都是如此。但如果一个公司选的KPI和他的目标并不一致,这就好比让邮轮往错误的方向拼命开,结果很可能是――泰坦尼克号。那该如何驱动一个上千乃至上万人的团队一起有效地工作呢?OKR理论随即被提出。
OKR的流行
OKR,是一套定义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OKR的思路源自德鲁克的目标管理。
1954年,德鲁克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简称为MBO),它是德鲁克发明的较有影响的概念,并已成为当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特尔公司的总裁安迪?格拉夫延续了德鲁克的理念,倡导“HOM(高于管理)”的管理思维,发明并推行了OKR,这便是OKR的雏形。同一时期,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埃里森,在公司推行了MOKRs(Mission,Objectives,and Key Results,任务、目标和关键结果),OKR由此走向成熟。
硅谷创投教父约翰?杜尔在英特尔公司效力期间,对OKR深以为然。1999年,已是知名风投KPCB合伙人、谷歌董事的杜尔,把这套流程带给了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卢姆。在谷歌的成功实施,使OKR管理方法越来越被其它知名IT企业借鉴,包括领英、Zynga等,并且谷歌在其所有投资企业中,都专门进行了OKR系统的培训和实施。
不要曲解了KPI
如此多大企业都在使用OKR,那么是否这就是一套比KPI更优质的考评体系呢?重OKR而轻KPI的说法其实对KPI并不公平。
曲解1:OKR是全新的目标绩效方法。
它实际是目标管理法的一个表现形式,属于理念既有方法的改良。目标设置(O)、结果任务分解(KR),过程跟踪、反馈调整等,就是目标管理的套路,算是老树发了新芽。只是在谷歌应用的时候,或许有具体应用层面的创新。
KPI和OKR都属于目标管理的实际应用,一个硬币的两面(有很多相似处的两面)。比如OKR的套路:定目标(O)、分解结果任务(KR)、评价考核,与KPI的绩效循环路数:绩效计划、绩效实施、检查反馈、结果应用,如出一辙。OKR只是以目标代替指标、同时考核评分环节弱化淡化,但是对目标和结果仍然要量化地制定和评分。所以KPI和OKR不是互斥关系,而是可以互补借鉴。
曲解2:KPI只是自上而下的,而OKR是上下结合的。
提炼KPI时,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沟通,取得指标名称和目标值的共识,才会实施,因此KPI和OKR都应有全局观。
曲解3:KPI只考核结果,不关注目标;OKR既定目标,又关注结果。
无论是KPI还是OKR,如果不设置目标,那么依据什么来评分呢?在KPI刚面世时,正因为它既有目标又有结果考核,才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曲解4:KPI聚焦于考核,而忽略了人本原则,员工会感压力大。而OKR弱化了考核,只关注目标结果,避免了此点。
无论KPI,还是OKR,都是在践行“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原则,但是这需要有良性的企业文化土壤。OKR的实施,弱化了结果考核,凸显“对人正向评价,对事要求严格”的原则,但是这就要求员工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高,即员工普遍素养高、自觉性强,他们只要定好目标责任,就会自觉努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