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现状调查报告.doc

发布:2017-08-27约2.62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报告 实践参加者: 主题: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调查 时间: 地点:苏州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农村医疗卫生状况关系着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的振兴以及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建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 (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在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文件中做了明确规定,但还没有专门的法律予以保证。各级地方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条文。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某些领导个人对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来维系,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观随意性较大。地方政府领导班子的认识水平、成员的更替变化等都会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而且中央职能部门间也出现了政策不协调的现象,各部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的看法不一致,如民政部规定: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方政府可以向农民收取一定的费用,而农业部等五部委联合颁布的《减轻农民负担条例》中却将“合作医疗”项目视为“收费项目”予以抵制。中央职能部门这种政策的相互冲突加大了地方政府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顾虑。 (三)补偿机制不合理。为了规避道德风险,各地在制定报销的管理办法时,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限制条件都很严格,很多医疗费用都不在报销范围之列,而且起付线较高、封顶线偏低、参合农民受益面小。以“大病”统筹为主的补偿内容不公平,我国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不高,为保证基金的有效利用并维持一定的保障水平,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这实际上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卫生部与世界银行的现场调查显示,27个试点县的住院率仅为4%,而慢性病患病率为16.5%。患大病的概率相对来说还是较小的,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保大病为主,只能使有限的人从中受益。没有受益或受益很少的人将会退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导致参合率不断降低,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就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考虑,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起付线过高,忽视了大多数人的基本医疗需求,无法切实服务农民,降低了农民参合的积极性,致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二、应对以上问题的一些对策 (一)大力发展经济,使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参与合作医疗的积极性、自主性,虽然目前合作医疗的费用为每人每年10元,但对于人口较多而极度贫困的家庭开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不生大病的话,也许它们每年生病所花的医药费还不及所缴纳的合作医疗费,所以它们参与的积极性就低。因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农民增收了才表现出更高的积极主动性。 (二)政府透明、民主的执行政策,按农民的意愿办事,真正做到为人民的利益而着想,一切为人民打算。同时做好宣传工作,让农民从更深一层面了解合作医疗制度,正确认识合医制度,积极参与到其中来。措施有力,宣传入户。把合作医疗与城乡一体化的精神实质一并宣传、教育、普及,让合作医疗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通过合作医疗这一具体政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主动融入城乡一体化这一历史进程。领导干部带队,深入农村、农户、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心贴心”式的宣传动员,结合典型补偿案例,为群众算一笔明细账、实惠帐,实事求是,不讲过头话,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增强了农民的健康风险意识和集体观念。 (三)政府作为“合医制度”的主导,应该加强管理、完善管理机制,通过培训促进“合医”工作人员责任感的提升、工作意识的提高,从而使合作医疗真正成为惠农的重大政策。制定一套管理制度、章程和行之有效的监督措施,并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责任书,通过年审等有效方式,严格约束医疗行为,并对各种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制定了相应的制裁措施,切实保护群众的利益。把合作医疗政府专项补助资金、合作医疗办事机构人员工作经费分别单独列入预算予以保障,及时到位,让群众的钱和政府专项资金实实在在落到农民身上,保证农民享受到应得的实惠。 (四)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适当降低起付线、提升补偿标准,提高医疗人员医德,增强医疗人员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同时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对“合医”制度进行管理,对定点医疗人员进行百姓评选,避免干部指派,从而使农村医疗服务得以健康发展。 (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医疗改革模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为根本前提,并借鉴国外先进的医疗保障模式,逐步建立健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三、构建并完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好处 (一)极大改善了医疗条件,缓解了农民群众“看不了病、看不好病”的问题。有效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缓解了农民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城乡卫生医疗网络的整体服务功能。加深了农民群众对城乡一体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